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建构策略

作者: 葛洁钰

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注重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思辨性阅读的方法,学会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这样的思辨性阅读任务群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对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思辨目标,设定任务群框架

明确目标是构建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达成,还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基于对学生认知水平及阅读需求的深入分析,设定思辨目标,确保目标既有挑战性,又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匹配。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精准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还要对思辨性阅读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以便在设定目标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锻炼逻辑推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教学《祝福》为例。首先,教师要明确思辨目标。一是探究封建礼教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思考封建礼教的具体表现,如婚姻制度、祭祀习俗等如何一步步将祥林嫂推向深渊;二是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像鲁四老爷的封建卫道士形象背后的思想根源,以及“我”的知识分子的矛盾与软弱。其次,教师要思考设定任务群框架。知识层面的任务,一是梳理文中具有时代特色的字词,如“监生”“沸反盈天”等,这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二是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小说集等相关知识,明确《祝福》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思维层面的任务,一是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如丈夫的死亡、被卖改嫁等事件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对比祥林嫂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形象、精神状态等,思考封建礼教对人的侵蚀过程。价值层面的任务,一是评判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的价值观是否合理,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分析这种价值观的落后性;二是反思“我”面对祥林嫂的问题时的逃避态度,思考人性在社会压力下的弱点。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封建礼教元素,引导学生从社会、人物、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同时,任务群框架的设定兼顾了知识、思维、价值,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文本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二、精选思辨文本,组建任务群内容

教师构建思辨性阅读任务群,关键在于精选思辨文本。文本作为思辨性阅读的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成效。在文本选择上,教师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文本的思想深度、文学价值及时代特征等,确保所选文本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进行深度思考。同时,教师选择文本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阅读需求,确保文本内容的适宜性与针对性。

以教学《过秦论》为例。首先,从历史角度看,它讲述了秦王朝由兴到衰的历程,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学生开展思辨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从文学角度看,贾谊的论述条理清晰、气势磅礴,其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活动。一是史实辨析任务:梳理秦国发展的关键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等,要求学生辨析这些事件在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中的具体作用。学生需要思考这些措施是如何相互关联、推动秦国走向强大的;需要探究秦统一后的政策失误,分析秦在统一后实行的政策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影响。二是论证分析任务,包括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过秦论》采用了先扬后抑的论证结构,先叙述秦国的强大,然后指出其迅速灭亡的原因,学生要剖析这种结构在增强文章说服力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贾谊指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文中运用了对比论证,学生要思考这些对比论证是如何突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的。三是观点思辨任务:学生先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进行思辨,思考在秦王朝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只有仁义缺失这一个原因导致其灭亡,还是有其他因素,如政治制度、民族矛盾等;接下来,学生探讨贾谊观点的历史局限性,从现代的历史研究成果来看,贾谊的观点是否过于片面,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贾谊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观点形成的影响。

以上教学案例中,通过史实辨析、论证分析和观点思辨等多个任务的设计,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内容构建要求,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认知水平。

三、设计思辨问题,驱动任务群进程

思辨问题的设计,在推动阅读任务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计思辨问题时,教师需综合考虑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开放性等因素,确保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又能引导其进行深度挖掘与批判性分析。同时,问题的设计还需紧密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问题的适宜性与有效性。

以教学《劝学》为例。首先,教师设计关于论点的思辨问题:“学不可以已”在现代社会中的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先理解文中“学不可以已”的本义,再联系现代社会的特点深化理解,同时收集不同行业中的实例,如科技行业中科学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等。其次,教师设计关于论证方法的思辨问题:文中大量运用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对阐述观点有什么利弊?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学生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分析这些比喻在说明学习的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好处;再思考比喻论证的局限性,如比喻论证可能存在逻辑不够严密的问题;学生模仿文中的比喻论证方法,针对一个现代社会的观点进行创作。

以上教学案例中,思辨问题不仅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而且紧密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设计相关任务引导学生将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明确思辨目标、精选思辨文本和设计思辨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任务群,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思辨性阅读的方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