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群的多文体写作教学
作者: 陈文飞多文体写作是一种写作教学的创新模式。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多文体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多文体写作,不是让学生的写作固定在一个模式的文体之中,而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大胆地表达自我,既遵循文体的基本特征,又能突破文体的束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群,用任务群来驱动、优化学生的多文体写作。通过引导学生多文体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用任务群推动学生的客观性写作
不同文体的写作,对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写作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写作分为客观性写作、主观性写作。如观察日记、叙事散文、实用文等都是一些客观性的写作。在客观性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的写作资源、素材,让学生能进行积极、主动的表达。客观性写作要注意写作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只有这样,客观性写作才能发挥其科普、说明等多重功能。客观性写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互动、交流、研讨。
比如,教学《我的自画像》,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借助“镜子”这一器具,积极主动、深入细致地观察自己,找到自己特别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的“自我”影像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鲜活的表象。学生将头脑中的鲜活表象描绘出来,就是一幅生动的自画像。为了让学生的写作循序渐进,笔者首先设计了第一个主导型的任务——“自我介绍”。相比较于其他的写作,这一文体写作就是要让学生用客观的语言描述自我。如此一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从姓名、年龄、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介绍自己。这样的介绍,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介绍,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拟定了一个写作提纲,打下了写作的基础。通过自我介绍,学生认识到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时,要做到言简意赅,简要地描述自己,将自己最为重要的一些方面如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表达出来。
二、用任务群推动学生的意象性写作
意象性写作是一种介于客观性写作与主观性写作之间的一种写作方式。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意象,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意象,让意象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意象性的任务群,用任务群来推动学生的意象性写作,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仍以《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互动、交流自己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解读学生“自画像”的密码。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辫子”具有代表性;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小酒窝”具有灵气。每一个学生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象。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创作《我的“自画像”》的自由体诗歌。这样的诗歌创作,是一种意象性的创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在诗歌创作中,学生重点借助意象表现自己,刻画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将“辫子”这一意象运用到自由体诗歌中,表现出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有的学生将“酒窝”这一意象运用到自由体诗歌中,表现出自己的可爱、调皮的性格特点。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我爱笑,笑着、笑着,脸上就有了两个小酒窝。小酒窝、长睫毛,是我的记号。同学们都喜欢看我的微笑。”
三、用任务群推动学生的主观性写作
主观性写作是一种想象性的写作。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文体写作,丰富学生的创作经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写作,鼓励学生多文体写作。不同文体对学生的写作认知、思维等的要求是不同的,观察性的写作要求学生写实,叙事性的写作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说明性的文章要求学生的写作要有顺序,童话类的文章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仍以《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尝试多文体写作。比如,笔者引导学生以童话文体、诗歌文体开展写作训练,充分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催生学生的写作想象,鼓励学生畅想自己在未来世界中拥有的本领,将自己写得活泼一些,浪漫一些,诗意一些。这样的写作就是一种想象性的创作,想象性的创作让学生的写作逐步走向个体化、个性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相关的任务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尝试运用不同文体进行写作,让学生穿行于不同文体之间,从而熟悉每一种文体的写作思路、方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多文体写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惧怕写作,而是热爱写作。
总之,多文体写作是一种崭新的写作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写作都是一种历练,每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是一种探险。多文体写作教学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创新性,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力,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多文体写作为契机,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多文体写作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简介: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