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
作者: 王化莹 杨隆波 唐显丹在以往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双线并行的关系,教师积极引入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然而,学生并没有达成教师预期的学习结果,究其原因,阅读和写作相互割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笔者聚焦写作教学,应用读写结合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一、加强引导,以“读”掌握“写”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传输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结构编排等写作方法。这种直截了当的演示和讲解会让学生在没有语境的支持下产生理解偏差。事实上,写作技巧隐藏在阅读文本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认为写作很难。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其一,借助文本细读,聚焦语言要素。文本细读是将语言作为立足点,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促使学生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方式。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学生有观察生活的经历,却找不到观察的切入点。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细读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济南的冬天》,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小”。这篇文章言浅意深,文短情长,短短八百余字 ,作者却在多处用到“小”这个字。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文中处处可见‘小’字,老舍用如此多的‘小’来修饰济南,这里面有什么情感密码吗?”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后,发现“小”字状其秀美,描其可爱。作者写小山围了个圈儿,而不是群山,我们看到“群山”二字,就会联想到群山逶迤、群山万壑、巍巍群山这样的词语,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壮美图画。而看到“小山”二字,我们就会联想到温庭筠的诗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小山宛若闺中娇羞慵懒的女子,秀美娇媚之态惹人爱怜。由此可见,“小”字里隐藏着亲密关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偌大的一个济南,在作者笔下,竟然可以放在一个由四面群山环抱而成的小摇篮里,大景小写,笔法夸张,细腻深情。在生活中,“小姐姐”“小妹妹”“小宝贝”这样的称呼语宠溺味道十足。在老舍的眼里,济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济南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学生由此获得观察事物的技巧,即找到事物的特点,以特点为视角描述事物,可以突出自己的情感。
其二,借助思维导图,聚焦文本脉络。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学习思维具象化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快速掌握知识点,还能理解与知识相联系的各项内容。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图标、图案等引导,递进式地呈现信息,从而梳理文本脉络。例如,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雨的四季》,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行文逻辑:赞雨——绘雨——颂雨,促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清晰地感受到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其三,借助针对性阅读,聚焦写作手法。针对性阅读是一种指向性明显的阅读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以蕴含写作手法的文本为例,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写作手法的运用技巧。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的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体会人物的特点,分析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抓住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出示原文的片段:1.闻先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闻先生心不在焉。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3.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发飘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原文片段对应的人物形象,片段1表现闻先生研究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片段2表现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片段3表现了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师适时提出启发式问题“闻一多先生的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二、养成习惯,以“读”积累“写”的素材
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后,还需要选择适合的素材开展写作实践活动。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是一种既有效又实用的方法。统编版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文质兼美,还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技巧,是写作素材的宝库。教师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记录和总结。
其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生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每一篇课文,关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引用的写作素材。
其二,摘录经典语句和段落。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到生动形象的描写、富有哲理的语句或感人至深的段落时,可以摘录下来。在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引用这些经典语句和段落,丰富作文的内容。
其三,分析人物的性格,积累写作素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等,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事件中的表现,从而提炼出有关人性、成长、社会等主题的写作素材。
第四,总结主题思想与观点。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学生通过总结这些主题思想和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些见解和看法可以作为写作时的论点或论据,让文章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第五,定期回顾与整理。学生将素材分类整理,做成笔记或卡片,写作时可以查阅和使用这些素材。
三、重视实践,以“读”锻炼“写”的能力
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掌握了写作技巧,也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在写作文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出现了“知”和“行”脱节的现象。对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写作实践训练,在阅读中拓展写的机会。
其一,搭建鉴赏的支架。教师为学生讲解写作方法后,需要及时给学生提供范文赏析的平台。仍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的作文教学为例,学生自读有关任务描写的片段,体会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出示两组人物,分别是奥本海默:拔尖、锋芒毕露、妇孺皆知;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真诚坦白、从不骄傲、最有中国人民朴实气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现了邓稼先鲜明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体会对比手法对突出人物特点的作用。 “路上,一个小孩摔倒在地,络绎不绝的行人匆匆而过,没有一个愿意停下脚步,更没一个愿意靠近。他,一个中学生 ,急忙冲上前去,抱起小孩……”通过对比络绎不绝的行人的表现和一个中学生的表现,学生体会到中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其二,搭建模仿的支架。仿写经典文章和段落,不仅能让学生从高手和名家的文本中汲取营养,还能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写出自己的风格。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如何突出中心”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范例,组织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鲁迅利用远近结合、动静相宜、多感官刺激的方式突出百草园的特点,你身边或心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乐园”呢?请仿照鲁迅写百草园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合理地安排描写的顺序。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法的运用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教师应该深化对读写结合法的认知,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王化莹,贵州省都匀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杨隆波,贵州省都匀市墨冲中学语文教师;唐显丹,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一完全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