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斑窥全局,人物显百态

作者: 朱珊珊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叙事类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构建生活画面的核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确保学生能遨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系统地分析犹如灿烂繁星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身上的独特魅力。

一、基本原则

(一)联系原则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紧密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受到人物接触的人、事、物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等分析人物形象。比如,《骆驼祥子》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单元安排学生阅读的名著,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祥子所处社会环境的恶劣,理解祥子的堕落与生活背景的关系。

(二)关注情节发展

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跌宕起伏的情节可以了解人物的决策,读懂事情背后的原因,分析人物内心的想法。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阿长到处询问,好不容易购入《山海经》的情节,体现了阿长善良、真诚的美好品格。

(三)辩证原则

学生从单一视角分析人物,容易导致人物形象单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品析人物形象,在把握轻重、主次、表里关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本质,实现对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

(四)关注细节描写

细节能体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深入地品味人物最传神的细节,可以精准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对世界的看法,对理解人物形象有积极的作用。

(五)关注作者评价

作者在文中的直接评价或者他人的侧面表述,都能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供帮助。比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他的对于我的热心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作者的评价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

二、切入点

(一)外貌描写

外貌是人物性格、命运的外在表现。比如,在《老王》中,作者对老王即将离开人世时的外貌描写是: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以枯黄干皮、散成白骨的比喻描述了老王即将结束生命的状态,彰显了生命的脆弱。

(二)语言内容

语言是人物性格的直接反映,读者可以通过人物的外在语言窥探人物的内在思想。比如,在《台阶》中,作者写道“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作者借“父亲”讲的话,表现了他不服输、不服老、要强的性格。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的话体现了对“我”的关爱和热情。另外,借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上,还体现在缺少语言上。比如,在《老王》一文中,作者并没有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老王的日常对话,却借助“语言稀少”的这一事实塑造了老王沉默寡言的形象,这也是一个分析人物特点的角度。

(三)行为动作

人的行为动作是分析人物性格、内心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如,在《水浒传》中,作者描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情节,采用的是一系列动作描写,如“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很好地展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豪爽仗义的性格。在《老王》中,作者写了老王的动作,如“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突出了老王拖着病体,强忍着疼痛给作者送香油、鸡蛋,表现了老王质朴、善良的品格。

(四)社会环境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能忽略对人物所处环境的探究。比如,《卖油翁》是欧阳修创作的,知名度很高,反映了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当时的北宋皇帝赵匡胤是军人出身,那时的军人地位特别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歧视。在《卖油翁》中,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表面上看欧阳修是借卖油翁赞美陈尧咨射艺高超,实际是嘲笑武将的技艺只要多练即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需要以上述社会环境为导向,进一步感悟卖油翁的谦虚、诚实、精湛技艺,理解当时社会对武将的偏见。

(五)他人评价

作者及文中他人的评价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线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众人对曹操“乱世奸雄”的评价,就可以让读者对曹操性格形成基本的判断。

三、教学路径

(一)情境导入

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构建情境:“同学们,某报刊发起人物征文活动,要求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传递情感。小明想要报名参加这个活动,但是他对刻画人物、传递真情实感的技巧缺乏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二)任务驱动

任务一:活水源头知细节

同学们,请大家自愿组成多个5到6人的学习小组,认真地探讨塑造人物形象的切入点,如外貌、语言、行为动作、社会背景、他人评价、内心世界等。

任务二:文学作品学细节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地品味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段落,分析自己喜欢的片段,思考作者如何描写细节、如何凸显人物形象、如何传递内心的情感,大家各抒己见。以《台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具体的例子:“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属于外貌描写,作者用细节描写体现父亲艰苦生活、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对父亲质朴、勤劳品格的赞美之情。

任务三:段落改写

《阿长与〈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针对这个段落,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一到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连蝉都被这热气烤得懒得出声。我已经热得浑身是汗,睡不着觉,几乎都不能呼吸了,简直无法承受,我在期盼着这个热天抓紧过去。长妈妈在这样炎热的天气睡觉时喜欢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两条胳膊伸得直直的,两只脚又分得很开,简直是太标准的‘大’字了,我写字都写不了这么标准。”学生的改写突出了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

总之,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客观地评价人物,把握作者的意图,理解作品的思想,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知。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