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的应用
作者: 高佳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巧妙运用,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通过留白,教师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去体验、想象、思考文本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品质,使阅读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留白,犹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学生的阅读之旅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与魅力。
一、内容留白,精简聚焦,凸显真知
在绘画艺术领域,留白常常被用来突出主题,进而让画面变得更为生动且充满意境。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也离不开留白。语文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教师在一节课里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教真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里的“真知”,不只是代表正确的知识,更是指那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的知识。教师应抓住关键内容,凸显重点部分,通过留白的手段,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没有直接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而是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项探索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通过搜集资料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探寻元代的社会状况以及马致远的生平经历。学生在填补这一“背景空白”的过程中,能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诗歌与作者人生的紧密关联,从而加深对诗作情感的理解。到了解读诗歌情感与意境的时候,教师再次采用留白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去挖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并且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阅读体验,分享内心的感受。在探讨诗歌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时,教师也没有给出详细的解答,而是让学生经由小组讨论或者个人思考,慢慢品味这首诗独特的魅力,像对偶的巧妙、意象选择的独具匠心等。与此同时,教师还提出了一连串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绪?”“诗人为什么把‘断肠人在天涯’当作全曲的结尾,这个句子又给你带来了何种心灵冲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的‘秋思’和现代人的情感体验有哪些相通之处?”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踊跃地交流对诗歌背景、情感、意境以及艺术手法的看法,产生新的认知。教师在这个过程里充当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适时地给予反馈,提出更有启发性的问题,助力学生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诗歌解读体系。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满堂灌输,而是精心设置留白,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思考中成长。通过背景留白,学生主动探寻诗歌背后的历史,深化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情感与意境留白则激发了学生的感悟力,使他们对诗歌意象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艺术手法留白则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结构留白,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一节优质的阅读课,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留白,而且在教学结构层面也要留白。教师要精心规划课堂教学的流程,避免自始至终保持一种节奏,而是要勇于摒弃那些无足轻重的环节,从而让课堂教学快慢相间、动静结合,达成疏密得当、动静相宜、妙趣天成的效果。
第一,动静结合,激活思维。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属于外在的、直观可见的表现形式;而他们的沉默、思考则是内在的、难以觉察的思维动态。相较而言,学生沉默思考具有更高的教学价值。所以,教师有必要设计能促使学生静心思考的学习环节,在合适的时候让学生安静下来,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以及足够的提升思维的空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猫》一课时,引导学生深思并探讨:“作者在文中提及张妈,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呢?”经过独立的思考,学生很快便给出了答案,他们认为,在文章中提到的“我家”所养的三只猫中,第三只猫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而张妈在家庭中同样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角色。学生敏锐地捕捉到,第三只猫与张妈都属于弱势群体,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应当给予的关怀,不应仅限于小动物,更应扩展到所有处于弱势地位的动物和人。这一深刻的见解完全源自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展现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疏密得当,凸显主次。教育家陶行知曾倡导“以最少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紧扣主线明确教学板块与任务,突出教学重难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肝胆英雄”与“儿女情长”两个维度深入探索木兰这一角色。学生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感受到了她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扬鞭沙场”的英勇豪迈,从而深刻认识到木兰作为“肝胆英雄”的形象。同时,学生也从“停机叹息的忧虑”“细致筹备出征的细心”“途中思念亲人的柔情”“辞官返回故乡的决断”以及“对镜打扮的娇羞”等细节描写中体会到木兰的“儿女情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紧扣人物形象这一核心,对于关键的文言字词、文学文化常识等内容的讲解,都遵循着“抓主线,妙留白”的教学原则进行设计和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既紧凑又富有张力,不仅帮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还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构思的巧妙之处。
三、问题留白,巧妙设问,激发思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深思。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猫》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我家决定‘永不养猫’,是不是仅仅因为第三只猫的离世?”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细节与疑点。在分享环节,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指出:“文章开头提到‘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似乎预示着‘永不养猫’的决定与猫的‘失踪’或‘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学生补充道:“文中第14段描述了第二只猫丢失后,‘我家好久不养猫’的情景,进一步印证了‘养猫总是以悲剧收场’的观点,似乎为‘永不养猫’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此时,教师适时提出疑问:“既然第一、第二只猫的失踪已经足以成为‘我家’不再养猫的充足理由,那么作者为何还要详述第三只猫的故事呢?”这个问题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第三只猫并非主动选择,而是意外捡得,地位相对边缘。而“芙蓉鸟”事件后,第三只猫虽被冤打,但文中并未明确其死因,只是后来提及“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文中留下了诸多悬念。因此,学生认为,第三只猫的离世并非“我家永不养猫”的直接证据。文章末尾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更像是对过往养猫经历的总结与反思,而非单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亡。
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发展发散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留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通过精选内容、巧妙布局、设计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留白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让留白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