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初探

作者: 王晶静 戴培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批判性思维进行质疑、分析、论证,在表达中发挥创造性体现清晰的逻辑思维特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和知识建构,形成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这些就是实施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应落实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积极探索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深化文本解读,培养思辨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从文本中解读出适合思辨的内容,这既是思辨性阅读本身的要求,又是思辨性表达的基础。

1.在挖掘文本内涵中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中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学生在阅读时仅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努力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才能真正进入作者表达的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对文本进行品析、揣摩、咀嚼、评价,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为例,课文是韩愈所作的说理文。在当时,这篇文章激发了广大青年的进步热情,韩愈却因此遭到了顽固派的排挤与打击,在作《师说》一年后韩愈被贬,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此。那么,韩愈在《师说》中究竟说了什么,竟对当时的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他为什么要说这些内容呢?这就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的内涵。文章在最后一段交代了本文是为十七岁的李蟠向自己求学而写的,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上求学拜师之道有感而发的结果。韩愈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贤(能)者为师的主张。这种新的师道主张体现了明显的进步意识: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具有贤能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老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相长、互相转化的。这就打破了为师之道一直以来所具有的神秘性、权威性、不变性,体现出明显的思辨意味,即在阐述师道重要性的同时,严厉驳斥了士大夫的恶意诽谤,有破有立;对青年人该如何求学拜师的见解,十分深刻而精辟,既不可轻视为师之道,又不可一味迷信老师的权威。这说明韩愈在阐述为师之道的主张中,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体现出充分的逻辑思维特点。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够赞同作者提出的为师之道的主张。

2.在对比不同文本中重视理性思考

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编者常常以一课多篇的形式安排学习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对不同文本开展对比学习。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发现多文本之间的异同点,也使多文本之间形成互相印证和补充的关系,促进学生以理性角度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的独立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师说》与《劝学》进行对比阅读。《劝学》是先秦诸子之一的荀子论述治学方法的名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开篇的“学不可以已”,作者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二是说明学习的作用,三是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在具体阐述努力学习的道理时,作者善于运用常见的事物进行设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从上述对文本的基本解读看,《师说》与《劝学》都是探讨学习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尽管二者的立论角度不同,提出的主张各异,但是两篇文章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各自的道理,都采用了富于变化的对比论证方法。其中,《师说》以正反对比论证为主,立论严密,驳论彻底;《劝学》以设喻论证为主,设喻的方式多变,如“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这样的对比,能够让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文本,促进学生在分析文本论证方式时思考得更全面。

二、落实语言训练,发展表达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群,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在阅读与表达需要兼顾上;而从思辨性表达层面看,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从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开展训练。

1.在口头表达训练中强调条理层次

在课堂上,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是口头表达。指向深度学习的阅读理解结果,也需要学生以口头语言进行表述。在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学生回答得对不对,不重视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层面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实际上,在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口语表达的层次感、条理化,体现自己的思路,走出口头语言表达的低层次水平。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庖丁解牛》为例,这篇课文说的是养生之道,是庄子借寓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文章。庄子以庖丁解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提出“因其固然”“依乎天理”的处世之道。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听了庖丁的经验介绍,会受到哪些启发”,然后为学生搭建口头表达支架:先从故事整体谈启发,再从具体细节谈启发,最后从独特感受谈启发。这样一来,学生才能认真思考《庖丁解牛》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进而获得有益的启发。比如,从整体上看,学生受到的启发可以是遇到复杂问题时,需要先弄清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找到适宜的切入点,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找到问题症结而轻松地解决问题。

2.在书面表达训练中突出理性思维

相对来说,书面表达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常见的议论文、读后感、评论以及说明文等表达实践中,学生依据不同文体的具体逻辑结构与表达要求,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分析、思考、表述等训练,可以培养思辨性表达能力。

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拿来主义》,鲁迅先生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表达了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呢?基于这样的思辨性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写一篇文章《“拿来主义”新说》,尝试运用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一书面表达实践中,既需要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采用的论证方法,又要梳理当下人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做法,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有条理、有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坚持运用推理、论证来体现自己的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