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读写

作者: 张松涛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可以如此描述:在全方位多元化的“全语文”学习环境中,关注“学生立场”“文本特质”,以读写为“两翼”,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一种课文学习方式。

读和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读是为了写,写是理解读。读的方式有多种,写的方式也有多种,不同方式的读与不同方式的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读写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种类型。

本文以“概说+示例”的方式来介绍常见的五种读写类型。

一、反复读,多写

(一)概说

反复多写的“反复”,指的是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后,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反复地细读相关的文本内容,正确地回答问题,全面地认识或理解文本;“多写”,指的是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表达对文本中的人或事的认知。针对阅读教学中的反复多写,教师需要设计的实践活动是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对文本内容进行取舍,发现、整合相关的信息,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在反复多写式教学中,读是主线,写是核心。反复多写体现了“读写一体化”教学理念中的“点点突破”原则。反复多写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阅读与写作训练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示例

以《邓稼先》的教学设计为例。

活动一:读。略读一遍——走近人物;精读一节——走进人物。

活动二:写。一句话人物素描;一句话形象勾勒;一句话事迹介绍;一句话工作描绘;写人物纪念词;写人物颁奖词;写“照片”简介;整理议论文论据;合理想象文中引用的古文片段,将其改编成200字左右的现代文。

活动三:展示。在活动二的训练中,学生就是先通过文本从多个角度认识和理解邓稼先,最终形成立体的感受,从多个角度去写邓稼先。在写的过程中,学生每写人物的一个方面,都需要回过头来细读相关内容,每次的“读”叠加起来,便是反复。

二、比赛读,写读后感

(一)概说

比赛读,就是学生以竞争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包括小组比赛读和个人比赛读;写读后感,学生可以针对文本进行鉴赏,也可以对文本提出批评。

学生比赛读,写读后感,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直面现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示例

比如,教学《沁园春·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默读。这个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活动二:比赛读。这个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活动三:写作。这个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比较读,自由写

(一)概说

比较读是训练阅读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较读指的是教师选择与教材选文相关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自由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学生在几组学习材料中,任选一组,拓展或批判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二是学生综合所有的阅读材料,自选某一角度,综合性地表达自己的感悟。

(二)示例

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设计为例。

活动一:诗歌联读。学习材料: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活动二:命题写作。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题,写一首短诗。

四、表演读,品析

(一)概说

表演读,指的是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课堂朗读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对原文进行再次创作,形成表演读的文本,师生利用该文本开展分角色表演读活动。品析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文本的结构、语言等展开的鉴赏活动。

(二)示例

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设计为例。

活动一:激情朗读,体验情感。1.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创表演读的文本。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重音、节奏。3.师生开展分角色表演读活动。4.交流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这种集体表演读非常有凝聚力,非常有震撼力,非常有语文的味道。

活动二:个性选读,欣赏文本中的美。1.寻找文本中的美。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目的是求同存异,交流共识。3.班级交流,观点碰撞。4.达成基本共识。

五、选读,编辑

(一)概说

选读,针对的是学生要学习的单篇课文,在整体阅读和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任务,有选择性地重点阅读课文的部分内容。编辑,在这里指的是改编、编写、取舍、浓缩等,但不是概括;具体是指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将课文内容编辑成若干部分。这一学习方式是将“整体”化为“部分”,是教师利用教材训练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技能、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的一种策略,也是“长文短教”的一种可行的方式。学生既要读懂课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锻炼思维品质。

(二)示例

以《雷电颂》的教学设计为例。

郭沫若的《雷电颂》,就八年级学生而言,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文章,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这篇课文情感抒发的波澜壮阔和气势磅礴,考虑到语言的回环往复和铿锵有力,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1.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雷电颂》既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又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2.编。教师指导学生融入自己的学习体验,将长课文化为短小的篇章。3.读。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深入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抒发的情感。

达成基本共识:屈原的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的有良知的人们,他们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作者简介: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王坝农业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