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与文本“深度互动”的小学语文导学策略研究

作者: 孙小秋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互动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因此,探索指向学生与文本“深度互动”的小学语文导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搭建讨论交流平台等策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交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推动学生与文本深度交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交融,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文本改编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推动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交融,更能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比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与文本“深度互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游客、当地居民等角色,通过模拟观潮的场景,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演绎不同角色在观潮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还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写作意图,与文本产生深度共鸣。除了角色扮演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和文本改编等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通过绘画、制作模型等方式,将文本中的描述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改编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原文进行改编或续写。

二、教师主导,强化学生与文本“深度互动”

(一)问题驱动

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比如,教学《走月亮》一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文中的‘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意象和情感,促使他们与文本产生深度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二)构建思维桥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构建思维桥梁,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等联系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深化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比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爬山或者观赏风景的经历,让他们想象自己站在山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色。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体验,讲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文本的背景、情境,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展示庐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庐山的雄伟壮观,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通过构建思维桥梁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促进他们与文本的深度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讨论交流平台,助力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互动

(一)创设互动性的文本探讨话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具有互动性的文本探讨话题。这些话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文本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比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话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有类似的‘脚’?它们是如何攀附在墙壁或其他物体上的?”这个话题能够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更深入地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而增强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围绕文本进行深度交流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参考文献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这些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深层含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鼓励他们进行开放、包容的交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比如,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背景资料,帮助他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起源和寓意。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填海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等话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总之,通过本研究,我们深入探讨了指向学生与文本“深度互动”的小学语文导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还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导学策略,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本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享受阅读的乐趣,收获知识的果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