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让“读”更通透
作者: 熊娟阅读并不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活动,它讲究技巧和策略。小学生在阅读课文、课外读物的时候,喜欢看热闹,然后等着教师或他人给予讲解。这种坐等“解析”的态度,制约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当然,有的学生会提出质疑,阅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寻找关键信息,简单的说,就是在文章中发挥着关联上下文、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词、关键句等。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养成寻找关键信息的好习惯,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行文思路。那么,在日常阅读中,学生到底该如何寻找那些潜藏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呢?
一、细嚼慢咽,探寻关键信息
在探寻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放慢阅读的速度,做到“细嚼慢咽”,要格外留意出现了“但是”“然而”“即使……也……”“尤其”“特别”等词语的句子,因为这样的句子往往潜藏着关键信息。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按照上述寻找关键信息的思路,学生可以重点观察文章中的句子是否出现了表示转折、强调等关系的词语,这些句子中包含的信息便是文章的关键信息。例如,课文中提到“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其中的“即使……也……”巧妙地突出了蝙蝠在夜间飞行时的动作之敏捷,本领之高超。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描述也能旁敲侧击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蝙蝠会有这样的本事呢”,然后思考课文的标题——《夜间飞行的秘密》。由此一来,学生便能产生进一步仔细阅读课文的欲望。又如,原文中的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其中的“反复”便是一个表示强调的词语,间接地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许多次实验,体现了科学家做事之严谨、工作之仔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及时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在初步了解如何寻找文章关键信息的同时,亲自去体验寻找文章的关键信息。基于此,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关键信息后,其余的关键信息则需要学生自行寻找。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键信息可能是某个词,也可能是某个句子。例如,课文中的句子“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不仅发挥着承接上下文的作用,而且也说明了实验的时间和目的。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仔细寻找关键信息,大胆地陈述个人观点。
二、总览全文,聚焦关键信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文章的结构与主题,探寻能够凸显作者创作情感、观点的关键信息。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教师引导学生总览全文,可以发现文章是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布局的。在“分写”的内容中,作者依次站在秋天的“颜色”“味道”和“声音”等角度去描绘秋天的美好。从第二自然段开始,直至第四自然段,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文章的关键信息。比如,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从侧面描绘了秋天的色彩;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秋天的雨,蕴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描绘了秋天的水果成熟了,散发出的好闻的果香。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总览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从结构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可以快速了解“秋天的雨”的特点,继而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诠释的大自然之美。
再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为例,在阅读这篇课文并找寻关键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总览全文,梳理它的行文结构。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篇“总分”结构的课文之后,便要在“分写”的部分寻找能够突出每一段核心内容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概括这一段的关键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同桌互动的方式,提高阅读的效果。例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依次描写了威尼斯小艇的长度、宽度、整体的造型特点、在水上行驶时的样子(轻快灵活、如同新月)。学生阅读这个自然段,概括威尼斯小艇的造型特点,为后面的阅读打下基础。在阅读下一自然段时,学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出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最后,学生将所有的关键信息进行汇总,比如,从威尼斯小艇的造型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和当地人生活的关联,了解到威尼斯小艇既是当地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之间,学生便从表层阅读悄悄地过渡到了深度阅读。
三、问题引路,捕捉关键信息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主观行为,如果学生被文本牵着鼻子走,阅读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那么,学生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呢?首先,学生需要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可以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比如,“文章的哪些内容与题目相呼应”“文章的哪些信息能够折射作者的思想”,在问题的驱动下仔细阅读文章,提取关键信息。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可以自主设计问题,比如,“‘精彩’和‘糟糕’是反义词,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题目中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针对哪个对象来谈的”。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就会发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别是母亲和父亲对“我”写的诗歌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继续设计问题,比如,“为什么同样的一首诗歌,父亲和母亲给出的评价截然不同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了解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总而言之,关键信息相当于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找到了关键信息,便捕捉到了文章的线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更好地捕捉关键信息。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