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理论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于长河

语境,通俗地讲即语言环境。语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上下文语境、情境性语境、社会性语境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构语境、运用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证明,语境质量、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关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联系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是语境建构的一种常态。学生阅读文本首先就是与文字照面、与文字相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增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字感受力、体验力、感悟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将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意象。

比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秋味”,从故都的秋的“清”“静”“凉”的特点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语境。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读文本内容,领略作家郁达夫的造境艺术。比如,作者称“北平”为“故都”,一个“故”字,凸显了作者对北平的热爱。教师借助文本中的语言叙述,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色、故都的秋境。在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相关的比喻,体会文中阐述的诸多意象,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驻足、欣赏,深刻理解、把握故都的秋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品味秋味,就会发现《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不是简简单单的“清”“静”“凉”,它很“特别”,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还原文本表达的意境,揣摩作者创作的情境,体会作者的造境艺术,是语境教学的应有之义。语境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的浅阅读以及对文本的误读。

二、创设情境性语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建构立体的、全方位的情境性语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性语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教学苏轼的《赤壁怀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关于“变与不变”的哲思,进而体会苏轼的“悲与喜”“悲观与豁达”等复杂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揣摩、品味文本,还创设了一种“主客问答”的情境,让学生开展思辨性的对话活动。这样的对话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性语境,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苏轼的心境。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情境性语境可以是一种内在性的语境,也可以是外在性的情境。在情境性语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即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认知、理解等表达出来。与上下文语境相比,情境性语境是一种人为性语境,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让教师触摸到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思想、情感。

三、创设社会性语境

社会性语境是一种宏大的语境,是一种自然与人为交互的语境。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读文本,也不仅要创设基于文本内容的情境性语境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要充分发掘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建构社会性语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文本创作的社会性语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语境往往决定了作者的文本创作方向。社会性语境对文本创作的决定性作用,往往是无意识的。文本总是蕴含着社会性语境的烙印,如时代背景的烙印、作者写作动机的烙印。

比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向文本本身来解读文本内容,还要积极补充文本的写作背景,补充作者苏轼的生平资料,包括苏轼的思想、人生轨迹。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认识到苏轼思想观念中的“变革”与“反变革”因素对苏轼人生的影响。苏轼一开始认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的革新,后来由于苏轼的书斋生活限制了他的视野,导致苏轼对很多社会问题认识不清,同时新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苏轼毫不犹豫地改变了原来的立场,开始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为反对变法,他不断地受到旧党、新党的排挤。《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生平资料,了解《赤壁赋》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文本的表达旨趣,进而更深刻、更全面地解读文本内容。

社会性语境是一种大的语境,是作者写作文本时置身其中的语境,它包括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心境等。社会性语境与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社会性语境,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品读文本。

总之,语境是解读文本的钥匙。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结合上下文语境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情境性语境中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创作的社会性语境中解读文本。语境的有效运用往往决定着学生文本解读的质量。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优化语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语境,让语境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抓手。

作者简介: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