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普通话问题

作者: 吕叔湘

现在一谈到语文能力,常常讲四个字:听、说、读、写。笼统提的是这四个字,可是讨论具体问题时谈得最多的是写,其次是谈读,再其次是谈说,谈得最少甚至没有谈的是听,好像还没见过专门讨论听的文章。谈读,往往只强调一点,就是读怎么为写服务,至于读本身的作用则谈得很少。我想,关于阅读本身也有两点可谈,一是快,二是准。要训练学生读得快。如读报,一般人都应该读报,学生也要养成读报的习惯。听说有一位老师要学生每天读报,有个家长就来对老师说,我们的孩子将来是学科技的,没有时间读报,你不要要求他读报。这样的家长简直糊涂,学科技的就可以不读报吗?读报也有得法不得法之分,如果一条条新闻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那怎么行,简直可以从早看到晚。我有个老师陆志韦,教我们每天用20分钟看报,不用很多时间,但是要能抓住报上的主要内容。这是有道理的,就是要练习快读。古人说的“一目十行”,我起先不相信,一目怎么能看十行呢?现在我明白了,把这十行里边的字个个都记住当然是做不到,但是这十行讲些什么,很快地看过去就知道,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快读的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用。关键是两个字:快、准。读得快,抓得准,要能用很少的时间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这是阅读本身的目的。

关于说,首先有个说普通话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很重视推广普通话,也很有成绩。那时候,学校里至少语文课是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现在倒退了。不知道杭州的情况怎样,从其他地方看,是倒退的,原来教师上课是讲普通话的,现在讲方言了。有的学校里教师不但讲解用方言,连朗读课文也用的是方音,这像什么话?非常难听。用普通话写的文章,用方音来朗读,就好比用中国的读书腔调来念英文一样,那多难听!听说有一个省重点中学,那里的语文教师连一个说普通话的都没有,这非常不好。

推广普通话,学校是个主要阵地。假使我们能在小学里普遍推广了普通话,那么,我们哪一天普及小学教育,普通话也就普及了。离开学校阵地而要在社会上推广普通话,收效就不会快。学校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关卡。过去小学都教普通话,现在却做不到了。现在新加坡在推广普通话(他们称为华语),搞华语运动,采取一些强硬措施,同时也办了许多学习班,收效很快。国情虽不同,但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果听其自然,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普及。教师不会讲普通话,首先要学。自己说不好,也可以教好学生。有一位教师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很差,可是他教的学生却说得很好,我感到奇怪,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有唱片呀,我就是用唱片教。我和他们一起跟唱片学,可是年纪大了,嘴笨了,没有他们学得好。”这不就是办法吗?在社会上说普通话还要有个条件,脸皮要厚,不怕人家取笑。越不敢说就越不会说。说错了,人家笑,就向他请教:“我哪里说错了,你给我指出来,我改正。”这跟学外语一样,不讲,怕讲,就永远不会讲了。社会风气也要扭转。有的人见别人普通话说得不好就笑,甚至还要讥讽,说你“撇京腔”“忘本”,这不好。要以说普通话为荣,以不说普通话为耻,现在是适得其反,是以不说普通话为荣,以说普通话为耻,要把风气扭转过来。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语文教师要比别人多负一点责任,因为普通话是语文内容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至于听,大家都不谈。听是没有很多东西可讲,但有一点要讲一讲,就是听要能抓住要点。平时讲话一般都很短,没问题,如果听报告,或者听别人冗长的发言,就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要点,否则你同别人讨论,就会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交不了锋。还有,现在听讲都记笔记,也有会记和不会记的分别。听讲能抓住要点记笔记,这也要有本事,所以,听也不是没有什么可练,抓住对方讲话的要点就是需要训练的。

(本文有删节)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生活,走向生命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