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样化方法深入学习寓言故事
作者: 李静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寓言是学生喜爱阅读的故事类文体之一,以简洁的故事体现鲜明的主题是寓言的基本特征。低年级教材中安排了不少寓言故事,一方面借助学生喜欢阅读寓言故事的心理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另一方面是利用寓言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包含的道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角色心理的基础上,弄明白寓意,有创意地讲述故事,让学生从中建构寓言阅读的有效方法与路径。下文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读课文《鹿角和鹿腿》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考与探索。
一、以多种策略把握角色内心变化
寓言是通过简短的故事来揭示生活中的道理。学生阅读寓言,需要抓住角色的各种表现,从中找到引入发笑、发人深省的关键表现,实现对寓言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在寓言文体单元中,像《守株待兔》,那个宋人丢下农具守在树桩边等兔子再来撞死的行为很特别,就是学生阅读时需要关注的内容;而《陶罐和铁罐》中,角色的语言很突出,就是学生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鹿角和鹿腿》中,角色的心理活动与变化很突出,就是学生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三年级学生对于心理活动的理解尚处在自主感知阶段,因而这种关注需要教师提供策略支持。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描写鹿自言自语的句子,将前后的句子进行比较,感受角色内心发生的变化。接着,教师选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鹿在池塘的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时,为什么既有欣赏的部分又有抱怨的部分?这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结果?二是鹿在遇到狮子逼近急于逃生时,发生了什么情况?与在池塘边的欣赏和抱怨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抓住鹿的四次自言自语进行讨论,理解到鹿对自身两种器官产生的不同认识,与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角色所站的角度不同,心理的变化就不一样。
二、从多种角度解读故事明白寓意
寓言理解分为两个层面,即表层的故事与深层的寓意,寓意需要借助故事才能得以呈现。《鹿角和鹿腿》属于以动物形象为主体的寓言,角色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都是拟人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解读文本故事,充分挖掘寓言蕴含的道理。首先,教师以开放的视野,让学生说说《鹿角和鹿腿》这一寓言中,故事理解的关键在哪里?有的学生说是鹿的心理变化,有的学生说是鹿角与鹿腿的比较,还有的学生说是对美丽与丑陋的不同认识。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多组可以进行比较的对象:鹿角与鹿腿、外表与实用、长处与短处。其次,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教师以鹿角和鹿腿这一组比较对象为例,引导学生从鹿的认识角度进行理解:鹿角在池塘的倒影中是美丽的,在逃生被树枝挂住时是致命的缺陷;鹿腿在池塘的倒影中是丑陋的,在逃生时有力奔跑是救命的利器;由此可见,鹿角和鹿腿作为鹿的身体组成部分各有特点,只要在适当的时机发挥作用,都值得肯定。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尝试从其他角度理解寓意,互相交流,就可以使寓意突破单向理解的模式而变得丰富起来。
三、借多种技巧进行故事创意讲述
故事是最适合讲的,寓言故事也一样。学生学习寓言故事,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讲述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寓意。在讲述寓言故事时,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选择适宜的结构进行表达,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就属于创意表达。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讲述支架。学生可以借助此前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出关键事件,在每件事下以符号体现鹿的心情。这样的支架能够让学生顺利讲述故事内容。其次,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描述寓言故事的细节。在讲到鹿的行为、动作、内心活动时,学生可以借助想象,增加一些合理的细节,使故事变得有吸引力。再次,学生要重视讲述语气与语调的运用,如鹿欣赏自己在池塘中的影子,应该用惊讶加赞美的语气进行讲述;鹿在狮子逼近时,应该用紧张的语调进行讲述。
总之,在小学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故事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读懂故事,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
作者简介: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平凉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