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张蓉清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并驱的同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全面实现育人的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有效地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

一、真情想象——邂逅画面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想象力、创新精神。《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短小的、富有文采的散文,渲染了月光如水、澄碧生辉的气氛,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学生初次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呈现问题:“从______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的夜晚。”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阅读。这次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素描”:找出写景句,品析文中的诗情画意。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苏轼描写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的月色美景。因为有情境的渲染,朗读的辅助,图片的烘托,学生的想象异常丰富,一幅幅美丽的“月色图”在他们的脑海中呈现:“月色皎洁,好似明澈的积水一般,水中的倒影就像漂浮着的藻、荇”,这是逐字译文,把夜色的特征表现了出来;“夜深了,银白色的月光照进庭院,地面似水一般闪着白光,似我的心般清澈透明,水中有一些黑影浮动,仿佛是水草互相交织,这幅优美的水墨画,原来是松柏和竹子在水中摇曳形成的影子”,这是心随景动,把这一画面比成一幅水墨画;“月光皎洁,洒遍整个地面,似乎给地面盖上了一层轻纱;又如积水充满庭院,波光粼粼;忽然一阵风刮来,地上仿佛也漾起朵朵涟漪,水草纵横交错,定睛细瞧,原来是竹子与松柏的影子”,这是学生的大胆想象,把苏轼笔下的这一幅月色图描述得更加生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二、匠心理趣——品味语言美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审美是一种教育方式,如春风拂面,温暖而细腻地教会我们如何捕捉文字背后的情感,品味语言的韵律,在文学的世界里寻找自我。苏轼的这段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来赏析苏轼这一段写景的句子,从遣词造句、修辞、写法等多角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有的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欣赏——这段话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先静态写月色如水,再动态写竹柏的倒影在水中移动,有动也有静,相映成趣,写出了月光下一幅宁静的画面;有的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赏析——作者把月光比作积水形容月光的清澈,妙趣横生,引起了作者的幻想,把竹柏的影子当成了水草;还有的学生从字词的角度赏析,认为“空明”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纯洁清澈的境界,这段文字虽然描写月,没有用一个月字,却将月景描绘得婉约动人,映射出作者为人正直、光明磊落的胸怀。在这样的品词析句中,学生充分挖掘文本语言中的审美元素,生成的课堂语言也很优美,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学生在聆听中享受,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到“如沐春风”的温度和美感,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感悟深思——感知心路美

审美教育是情感、艺术和文化素养的培育过程,开启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可以去赏月的地方一定不少,为什么独独要去承天寺呢”,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或从课外寻找或浅或深的答案,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学生领悟了读书角度、感悟深度的区别。

苏轼曾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运用赏析字词的方法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有的学生认为苏轼心情比较郁闷,出去散散心;有的学生认为那样一个夜晚,月色实在是太美了,皎洁的月光使得他不得不去夜游;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描绘的空明是月光的空明,也是作者心中的那一份宁静,光明磊落;有的学生扣住一个“念”字,感受作者孤寂的心情,在经历了职场的不如意之后,他多么希望此刻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来陪伴他一起去欣赏这美好的夜色,所以他去寻找张怀民;有的学生品的是“亦”字,张怀民也没有睡,就好像作者和张怀民心灵相通,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赏月;还有的学生扣住“欣然”进行赏析,认为作者当时心情不好,看到晚上的月光,感觉月光好像是来陪伴自己一样,所以他感到很开心,非常喜爱这个月光。著名的学者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苏轼的这篇短文:没有人写得比他更传神,虽然不押韵,只运用灵活的语言,却创造出普遍的心境。苏轼和张怀民都面临了官场的失意,有着类似的遭遇,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两个人惺惺相惜,彼此可以敞开心扉交谈,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样的心路历程如水无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

四、拓展延伸——感受人性美

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是一个“情”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让人性美如同细雨,无声无息中渗入学生的心田。

针对苏轼在文中说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他们到底是不是闲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著名的乌台诗案。学生了解到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闲官期间写了大量的作品,所以有人说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有的学生联系“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语句,猜测苏轼的闲是处于无奈,其实苏轼特别想为国家建立功业;有的学生从《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到了苏轼的潇洒超脱。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拓展阅读材料,进行对照阅读,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而理解生活的真谛,提高文学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作者简介: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