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的“三个度”
作者: 曾霞新课标指出,语文作为一门核心必修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和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阅读鉴赏是高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深化他们对语文的认知,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导向下,教师适度延伸教学内容,拓展鉴赏广度,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支架,找准鉴赏角度,培养思辨思维,成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巧搭阅读支架,找准鉴赏角度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对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语言特点,为学生搭建阅读鉴赏的支架,帮助他们精准地找到鉴赏的角度,指引他们阅读鉴赏的方向。
例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文学鉴赏的典范之作。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以细腻而精准的笔触,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语言,描绘了夜晚荷塘的宁静与美丽,使得文章充满了音乐般的韵律感,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往往会被这些优美的句子所吸引,进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选取 “日日”“田田”“亭亭”等典型的叠字,搭建一个鉴赏支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叠字在文本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赋予文本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本,在阅读中找到更多的鉴赏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关注文本中的其他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尝试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效果,深刻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紧扣《荷塘月色》的文本特点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叠字等语言元素,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语言风格与情感内涵。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思辨思维,推进鉴赏深度
阅读鉴赏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辨的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思辨思维,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提升阅读效率。
1.思辨讨论,深化阅读体验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思辨式讨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教师可以设定具有挑战性的辩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个人独到的观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辩题“荷塘月色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深入挖掘字词句段中能够支撑个人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个辩论情境,鼓励学生将找到的论据展示出来,基于这些论据形成个性化的鉴赏视角。完成个人阅读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讨论、整合观点,最终形成小组共识。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展示他们的集体鉴赏成果,分享独特的感悟与发现。为了加深学生的思辨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场专题辩论会,为他们展现自己的鉴赏成果提供舞台。教师提出“《荷塘月色》的美在于语言的精妙,意境的深邃,还是情感的真挚”等辩论主题,让学生撰写立论明确、证据充分的辩论稿。各小组自选辩论主题,如“《荷塘月色》的美在于语言的精妙”,结合课外资料,有组织地进行论述。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阅读、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解决问题,深化阅读理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核心问题的方式,独立或合作深入阅读文本,探寻答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这种语文学习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深入的思考能力,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透过文字的表象,深入挖掘并理解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本质特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通过层层论证,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这个概念,对学生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念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与“义”有关的社会现象,深入了解社会生活,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思维训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照比较等方法,将从不同角度收集的关于“义”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学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这样的阅读鉴赏方式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范围,使思维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核心”。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围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这个概念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探究“义”的内涵,促使他们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三、进行适度延伸,拓展鉴赏广度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全局视野,拓宽鉴赏维度,更应紧扣时代精神,积极拓展文本的内在含义。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鉴赏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应适度延伸教学内容,将课堂知识与时代热点相结合,拓展鉴赏广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感悟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立足全局视野,拓宽鉴赏维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应引导学生挖掘和探讨更深层次的内容。学习一篇课文时,学生仅仅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深入探索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学过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探讨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展现的写作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深入研读《记念刘和珍君》,比较刘和珍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为了把握作者的整体情感,学生首先要梳理文章情节,了解鲁迅对刘和珍的描述及相关事件。比如,初见刘和珍时,她“微笑着,很温和”,这是鲁迅对她的第一印象。然而,他想象中的刘和珍却是“桀骜的,锋利的”,这种对比揭示了他对刘和珍的复杂情感。结合“三一八惨案”这一背景,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鲁迅的情感。他不仅悼念了刘和珍等革命青年,赞扬了他们的献身精神,还对反动势力和流言家表达了愤恨之情并进行了批判。对于庸人和苟活者,他则流露出痛心和无奈之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作者的整体情感,理解文章的情感主线和侧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悲愤的情感贯穿全文,旨在批判反动势力,赞扬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根源。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拓展文学鉴赏广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力,还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2.紧扣时代精神,拓展文本内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还需结合时代精神,深入拓展文本的内在含义。为此,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解读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搜集资料,深入思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挖掘历史上为文明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分享这些人物给自己的启迪。这一主题紧扣时代精神,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够拓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通过独立搜集资料,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比如祖冲之等杰出数学家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概括文章的写作技巧,鼓励他们仿照这些写作技巧,创作关于其他历史或现代名人的故事,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从中获得个人成长的启示。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开放和多元的视角解读文本,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在提升学生多元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展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教师通过搭建阅读支架,不仅为学生指明了清晰的鉴赏方向,还有助于他们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让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适度延伸教学内容,使课堂知识与时代热点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深刻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