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阶段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策略
作者: 孙娴近年来,幼小衔接阶段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这一任务群的提出,表明学生思维方法、思辨能力的习得和提升,都需要经过思辨过程的锤炼。
如何让学生从幼儿园的游戏化学习模式,过渡到小学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学习模式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在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一、真问题、真情境,让思辨源于生活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以口语交际、游戏学习为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问题、真情境进行思考,探究文本的内容。
1.思辨问题源于真实生活
学生具有活泼天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在真实的问题和现实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时,文中有许多对子,当学生读到“云对雨”“雪对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它们都是天气。”另一个学生则发现了它们的联系,云是雨变的,下雪时也会刮北风。当学到“花对树”时,学生就沉默了。此时,教师可以带他们去校园里观察树木和鲜花,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联系。有的学生说:“美丽的景色怎么能少了绿树和红花呢!绿树让学校变得清凉,红花和绿树搭配在一起,特别醒目。”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不能说青草对红花呢?”教师继续引导:“当然可以。大家再找一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小桥对流水”“蓝天对白云”“石凳对石桌”……学生走进生活,就能解决问题,解开谜团,走向思维的更深处。
2.基于文本围绕生活展开思辨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课题、文本创设思辨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探究兴趣,为实现思维碰撞创造条件。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学生提出疑问“‘我’到底是大还是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小小的船》和《古朗月行》,思考月亮为什么像小小的船,李白把它呼作白玉盘。教师聚焦矛盾,将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3.围绕课堂意见分歧展开思辨
教学古诗《池上》时,诗中“偷采白莲回”的“偷”字令学生费解,有的学生认为小娃没经过池塘主人的同意去采白莲,“偷”指“窃”的意思;有的学生认为小娃瞒着大人去采白莲,他只是因为淘气,连诗人也觉得有趣才提笔作诗,所以“偷”是“悄悄”的意思。学生的表达有理有据,感同身受地进行移情体验,阅读思辨的价值就立竿见影了。
二、有理有据,引导思辨走向理性
新课标提出“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辨析态度与立场,学习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亮出鲜明清晰的观点
一年级下册《狐狸和乌鸦》的寓意通俗易懂,一个人如果像乌鸦一样爱听好话,就容易上当受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喜欢狐狸吗?为什么”,为学生搭建表达支架,让学生掌握思辨的首要步骤是亮出清晰的观点,为接下来的思辨表达打下基础。
2.开展真实的辩论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不同材料可以佐证不同观点。有的学生说:“狐狸狡猾,却爱动脑筋,也有礼貌,如果它把小聪明用在做好事上就好了。”有的学生说:“乌鸦真可怜,明知狐狸是骗它的还上当。狐狸虽然有坏心眼,但是它满足了乌鸦的虚荣心。”
3.进行真实的循证研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思考如何看待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品质。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像狐狸这样的人,因为他用花言巧语把别人辛苦获得的劳动成果骗走,这是不道德的。”有的学生说:“大家都要当心,不能像乌鸦一样被骗。”这样的思辨过程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三、思维进阶,让思辨提升学习品质
思辨的过程会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会带来学生思维的进阶,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1.在思辨中总结经验
学生在思辨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的交锋,在思辨的结尾需要进行总结。
在学完《小猴子下山》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会对小猴子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猴子,你不能见一个扔一个,最后一无所获”,有的说“小猴子,你下次要带个袋子,就能多装些东西”,还有的说“小猴子,你要想好自己要什么再行动”。
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找找自己或同伴有没有类似问题。学生在思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获得了契合他们需求的成长力量。
2.培养求真探索的学习品质
学生处在“充满乐趣又带有挑战”的阅读思辨中,有助于养成求真探索的学习品质。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友情”,学生普遍认为朋友要以诚相待、互帮互助。在学习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时,一个学生说:“我不认为朋友就一定要经常帮助对方。举个例子,我的同桌每次上美术课都不带画笔,都要求我借给他。他偶尔一两次忘记带画笔,我很乐意借给他。如果他认为我有义务每次都借给他画笔,那么我就不愿意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友情不是不懂拒绝地帮助,有时候‘不帮’才是‘帮助’”。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找到同类型的问题,比如,同伴作业不会写给不给他抄呢?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思辨、表达活动,学生就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总之,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学习实践”,很多时候阅读教学的症结恰恰在于脱离现实生活,缺乏真实性。幼小衔接背景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