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 马燕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阅读中意义非凡。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翅膀。新课标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这一概念。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阅读教学,教师要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等方式,创设想象情境,构建学习任务群,在帮助学生激发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想象来直观地获取文本信息,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一、构建想象情境,形成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法是指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比如,学生阅读文本或者写作,涉及到具体人物,脑海里就会产生联想,并“构建”出这个人物的外貌形象。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教学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借助想象构建“母亲”的形象。有的学生针对“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联想大致构建出这样的形象“母亲的身材比大多数女性要高,身体甚至比一些男性还要结实;她常年劳作,脊背有些弯,而且手掌布满老茧,皮肤也是黝黑的”;有的学生针对“母亲亲手纺出线”这一句,联想到身体高大结实的母亲坐在那里纺线的样子,脑海中浮现出聪明能干、吃苦耐劳、高大结实而又心细的母亲形象。

又如,教学初中语文《黄河颂》一课时,教师结合诗句“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启迪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想象黄河的壮丽景象“一条浑浊而宽广的长河,自昆仑山流下,不断地掀起万丈水浪,直奔黄海”。

由此可见,教师构建想象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想象问题,启迪创造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创造是想象的升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联想,在联想中创造,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锻炼创造性思维。

比如,教学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反向联想的问题,让学生在逆向思考中把握课文的核心理念。在引导学生理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假如我们在学完一篇课文、一首诗词后,便将其丢在一边,不再理会它,那么会有什么结果呢”,学生脱口而出“可能会很快地将其遗忘”“下次考试的时候容易丢分”。教师继续追问“什么样的温故方式更有效果呢”,以此启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创造性思考的目的。

又如,教学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教师在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可以创造一个假想的情境,鼓励学生围绕该情境进行联想,以此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如果第二封信是假的,于勒叔叔没有真的破产,他只是在试探自己的哥哥和嫂子。当菲利普夫妇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后面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对菲利普夫妇的理解来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巧妙设计想象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立足不同视角,激发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教师创设想象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站在不同的维度,分析课文内容。

比如,教学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可以创设想象情境:如果当时有大臣指出了骗子的把戏,那么会不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呢?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得出两个结果:1.皇帝不仅不会听从大臣的话,甚至可能直接罢免大臣的官职;2.经过这件事,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开始打理朝政。那么,这两种猜想哪种更容易成立呢?教师可以将“为什么皇帝会相信两个骗子的话”作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以此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是初中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教师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可以让分析更全面。

四、开展多维对话,衍生批判思维

批判性阅读,是学生理智且主动参与和作者“对话”的内在阅读体验,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创设想象情境,启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比如,教学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一课,作者在文中指出“最苦”之事,其实是“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在对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学习最苦,因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有的学生说“当我想喝奶茶的时候发现自己没钱,所以没有钱最苦”。在了解学生观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假如我们不努力学习,就不能考入好的大学,不能提升自我,将来只能去打零工,赚不到钱,没有办法守护自己的家庭……但是,赚钱养家,照顾子女和父母,却是我们的责任”,以此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找到了“因果”,因为没有好好学习,所以无法用知识武装自己,导致自己很难获得理想的收入,无法照顾家庭。所以,综合起来讲,话题又回归到了原文,即“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因为它直接关联了其他的所有苦。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想象情境辅助学生阅读课文,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