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化命题模式解析
作者: 邓小娟所谓“情境”,指的是具有真实特征的问题背景,以一系列的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化命题”是指将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情境化命题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试卷在“局部情境、板块情境、整体情境”的变化中发展,出题思路也在“知识考查、能力检测、综合发展”的趋势中更迭。这种“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形式”的情境化测评试题关注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学习生活的关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的育人价值。
一、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考查功能
1.服务选才
发挥服务选才核心功能是中高考的基本使命。语文学科考试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鉴赏、表达和探究等六种能力,而语文试卷就要通过这六种能力的试题设置和权重分配有效区分出考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2.引导教学
在考试中坚持引导教学原则,不仅有利于化解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考分离”和“不考不教”的矛盾,而且有助于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从而实现“依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语文情境化命题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激发言语思维,培养审美情趣,丰厚文化沉淀。
二、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考查要求
1.应用性
应用性指的是语文情境化命题应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语文试卷中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高度勾连,从而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能力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综合性
综合性指的是语文情境化命题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组织和调动不同知识和能力。将综合性列入考试评价体系中,突破了以往考试中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割裂状态,指向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
3.基础性
基础性指的是语文情境化命题应考查学生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或基本素养。将基础性列为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考查要求,充分体现出考试评价体系的基础地位。
三、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集中反映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评价体系中居于首位的考查内容。比如,识记理解题、分析综合题、鉴赏评价题和表达应用题等都是置于核心价值之下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比如,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期中调研试卷中有如下题目。
作家刘震云说,孤独不只是知识者、精英者的专利,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者们,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请你结合《骆驼祥子》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聚焦迁移与创新的学科认知情境的典型试题,指向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文化修养和有精神追求的人。
2.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指的是考生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突出了考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为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是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考查内容。比如,阅读题的主观题设计、写作题的表达任务等都是语文学科素养考查的现实路径。比如,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调研试卷中有如下题目。
离家的伤感是诗人柔肠的体现,而远赴边塞是诗人侠骨的体现。华华认为这是矛盾的。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诗文相关内容(略)及链接材料(略),说说理由。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死记硬背的学习者,而是懂得根据特定情境获得一定知识的创新者。该试题具有思维的特质,包含真正的问题——学生在诗人的侠骨与柔肠之中来回思索:在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的背景下,诗人岑参不远万里,投笔从戎加入幕府,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可见其侠骨铮铮。虽然诗人在路遇友人入京时有过对故园和亲人的思念柔肠,但他放下柔肠,不畏艰险,深入边塞,希冀大展宏图,青史留名,可见诗人的几许柔肠化为了铮铮侠骨。
3.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指的是考生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以及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在语文学科视域中,关键能力包括信息性阅读能力、文学性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策略与技能和写作能力。比如,信息性阅读能力指向分析某一文本中观点和材料关系的能力,并能够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比如,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调研试卷中有如下题目。
在每篇名家读物最后,文学社社员会从读者中征集一则“微点评”,本期“微点评”话题如下:对于蔡崇达的这一“母亲”形象,有人认为应该为其坚强深情讴歌,也有人认为应该对母亲的虚荣好面子予以批判。对此你持何种观点?联系本文,结合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形象,展开说明。
这道情境式试题打破常规,是指向理解与内化的个人体验情境的典型,需要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既可以就虚荣的一面进行批判,也可以就坚强的一面进行讴歌。一方面,母亲不顾病榻上的丈夫,不顾孩子的学业欠下债务,两次倔强地把宝贵的钱投到了建造一座半年或一年后就被拆掉的房子身上的做法与《台阶》中的父亲操劳忙碌了大半辈子,只为了建造一座九级的台阶的做法极为相似。另一方面,母亲修理房子让这个家依然圆满的坚强形象与《台阶》中的父亲为“修建台阶”这个目标付出漫长而艰辛劳作的形象又颇为一致。
4.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指的是考生对某一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比如,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就少不了对论证方法知识的题目命制;考查新闻类材料的阅读,就少不了对新闻相关的文体知识的题目命制;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少不了对小说、散文、新诗和戏剧等文本的文体知识的题目命制;考查古诗文阅读,也就少不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等知识的题目命制。
总之,对于试题命制,教育工作者亟需在语篇选择、语料裁剪、试题立意和价值引领等方面多加思考,充分体现语文考试命题意图。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荡口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