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模式探析
作者: 王均为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紧贴当代社会需求并与现代生活密切结合,体现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诵读、细读、研读文本,理清文本结构与内容,感知其中的情感和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诵读:体会文本情感与旨趣
诵读是学生掌握文本精髓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多次的诵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快速抵达文本核心,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例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描绘了宁静而富有诗意的荷塘夜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示范诵读向学生展示诵读技巧,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辅导。诵读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各自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受和对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活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是否仅通过写景来传达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愁闷、闲适还是对现实的不满。有的学生认为,朱自清作为文学大师,其作品不太可能只是单纯地表达闲适之情;有的学生认为,仅凭文本难以判断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在辩论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细读:梳理文本内容与布局
文本解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师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吸引学生参与并深入学习文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解析文本,可以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炼关键元素,如人物、故事情节、描写的对象、论点等,深入探讨文本的结构及特色,为设计课程教学计划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同时,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明确的阅读指导,帮助他们消除阅读障碍,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与结构,助力他们在阅读中形成独立的理解能力。师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的互动,将极大地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解读文中的意象
郭沫若先生强调,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实践、深刻思考。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其典故运用的巧妙之处。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文本中“用典”的写作方法,如曹操运用四字对仗的简短句式,既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理,又通过周公自喻和山水自比,展示了其统一天下的宏大志向。
2.分析文中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分析文本中的情境,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学价值,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比较和整合其中的五个典故,分析诗的情境,掌握典故的应用技巧。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这五个典故的背景知识。这首诗涵盖了三个历史故事:孙权定都京口志在统一中原、刘裕从京口出发消除内乱取得帝位、宋文帝北伐失败。这些故事与沦陷区人民对现状的接受和对扬州战火的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写这些故事的用意在于提醒统治者要尽快收复失地。同时,辛弃疾以廉颇自称,表达了他尽管年岁已高却依然壮志未衰的决心。最后,学生需要整合这些典故来理解这首词,体会辛弃疾如何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文本的意境和艺术魅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力。
三、研读:辨析文本内涵与外延
深度研读文本是一种细致而深入的学习方式,通常依赖团队合作共同挖掘文本含义。鉴于文本的独特内涵和外延,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研读文本。
1.合作研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在高中语文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集体合作学习有助于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团队力量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美学价值的全面认识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集体研读文本,深入地分析辛弃疾运用的典故,这有助于他们全面掌握作者运用典故的艺术技巧。简而言之,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2.深度阅读,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增进他们对古诗词的欣赏、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弥漫着浓郁的愁绪,然而,作者并未直白地重复使用“愁”字,只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地总结全文,巧妙地将无尽的忧愁延展开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将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写作方法。通过这样的深度阅读,学生能够很好地锻炼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教师对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创新的解读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整理内容,梳理结构,深入理解文本传达的情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为了加强学习效果,教师应精选多样的解读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触动他们的内心情感,充分展现文本解读的实际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