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行合一”的实践策略
作者: 冯静“能力”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以具体的问题探究情境或者对话语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这就相当于告诉学生:“学”是为了“用”,反复地学、深入地学,是为了“更好地用”,能够“用得更好”。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行合一”的实践策略。
一、向着新知识前进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将教材中既有的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而从学生当前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向着这些知识前进”,学生所习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以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借助提示语写对话”为例。一般说来,写对话的形式无非是“提示语+对话内容”,但是在具体运用时,提示语的位置却在发生变化。比如,提示语在对话内容前面,提示语在对话内容中间,提示语在对话内容后面,还有不用提示语的情形。在本单元的教材中,编者给学生列举了前三种提示语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启发学生弄清楚提示语的位置为什么要发生变化,那么,他们在学写这样的对话形式时,就会当成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无法体会到这几种表达形式的妙处。
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去找出编者列举的三个句子中的提示语,探究它们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后,强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此一来,学生聚焦提示语的形式和内容,发现提示语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说话人,有时还要凸显其当时的神情和动作变化;提示语跑到句尾,则是为了突出说话人表达的内容;提示语放在两段话的中间,则是为了表达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让人在阅读时有短暂思考的空间。
学生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他们再来学写多种形式的对话,就不会依样画葫芦,不动脑筋地随便写写,而且在今后的阅读中也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对话描写,在写作中则会根据需要确定提示语的位置,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表现力。
二、感受可运用价值
《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我们常常理解为“复习、巩固”,也就是“举一反三”,于反复练习中“熟能生巧”。有的专家将“习”理解为“实践”,认为学生学到知识本身并没有什么快乐,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才会感到愉悦。这也符合我们当下“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体现。
以写人类的习作教学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写人的习作很常见,比如,三年级上册安排有主题为“猜猜他是谁”的习作,三年级下册安排有主题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习作,四年级上册安排有主题为“小小‘动物园’”的习作,四年级下册安排有主题为“我的‘自画像’”的习作,五年级上册安排有主题为“‘漫画’老师”的习作,五年级下册安排有主题为“形形色色的人”的习作……在指导学生写这些习作的时候,教师无一例外地要强调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可是,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去写,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想到什么写什么。
其实,上述习作的主旨都是培养学生“写出人物的特点”的习作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人时,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无论是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活动的描写,目的都是写出这个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生活中,有的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么,我们可以抓住他(她)说话的神态、动作以及说的内容来写,肯定没错;如果这个人不善言辞,那么,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他(她)的动作并细致地写出来。
三、促进新能力进阶
知识的迁移要么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要么需要低端的大量实地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引导他们在“知行合一”的“做中学、学中做”中实现新能力的生成和进阶。
编者在教材中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是经过人们反复研究、高度抽象的成果,学生以自身的有限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很难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学生常常说的“我会了”,其实只是说“我知道了这些知识”,并不是说“我能用好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设计的传统的课内外“巩固性作业”,并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为例。在本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三篇课文中,“总分”结构的段落比比皆是,它们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究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发现句子间的联系,通过分类梳理,得出“总分”型构段的几种方式,感受中心句的位置不同带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词理解一段话”和“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方法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及时开展“交流汇报”活动,让学生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教师要摒弃一切形式的灌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表达,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再将学习当成负担,从而主动去理解、感受、体验知识,将知识转化成经验和能力。
作者简介: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城关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