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在大学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高珊散文写作是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基础写作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可是,从我执教学校的中文系学生的散文写作状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我提出运用发散思维提升散文教学质量的策略,这一策略有助于学生克服散文写作中的困难,并在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启发立意、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学中文系散文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中文系学生对散文写作的兴趣缺失
中小学时期,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带领着学习散文,也被灌输了大量相关知识,但并未有效地转化为他们的散文创作技能。在大学中文系,尽管像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对优秀散文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本来应该为学生的散文写作提供助力,然而,不少教师持有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观点,导致“重视文学研究而轻视文学创作”的观念在学生群体中散播开来,使得学生忙于撰写各课程的学术论文,而忽略了包括散文在内的文学创作。
(二)散文立意单调
学生在把握写作对象的时候,视角比较单一。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习惯于思考唯一的、标准的答案,缺乏批判精神,在进行创作时常常遵循既定的思维路径,思维被局限在狭小的封闭框架内。在一次书写母亲的散文写作练习中,我注意到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极为相似的立意,即赞颂“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奉献”。
(三)材料单调乏味,缺少新意
散文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现作者个性的文体,但因为知识储备的限制和高考作文的模板式训练,学生的创作思路通常较为刻板,在进行立意和选材等创作步骤时,难以从写作对象中发现并挖掘出新颖且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学生在写母亲的时候,将事情范畴圈定在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场所也多限于家、学校、医院等几处地点,导致大家写的事情大同小异,母亲在家做家务、到学校给“我”送伞送饭、在医院照顾“我”等事件在大家的文章里“高频”出现。
(四)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学生在写作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常依赖大量缺乏实质内容的描写或抒情来“凑”字数。例如,一个学生在《我的父亲》中写:“我的父亲长着一张国字脸,皮肤有点暗黄,粗糙,皱纹也多。一双大眼睛,生气时眼睛会瞪得大大的,有点像牛的大眼。父亲的鼻子很挺,嘴总是紧紧闭着的。”这一段对父亲进行肖像描写的文字不可谓不细致,但是笔墨虽多,却不着重点,不见父亲的性格特征,也未见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二、发散思维在大学散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发散思维,亦称辐射思维,乃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人类的众多创造性活动之中。在文学艺术的世界,发散思维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点展开,或是受到外部信息的激发,从而向各个方向延伸,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整合,进而创造新的形象或概念。散文写作是一个融合了激发创作欲望、搜寻材料、确立构思和运用语言表达的多元过程。在这一系列环节中,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扩大思维的广度,显著提高写作的品质和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对生活有充分的观察和体验是进行创作的前提。如果缺乏思考,这些观察和体验就可能被闲置,创作欲望自然无从谈起。而发散思维能让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启迪写作灵感。例如,学生在接受大学校园环境描绘的写景散文任务时,首先以“景”为核心概念,明确“景”所包含的要素:自然景观(如树木、花卉、草地和湖泊)、动物群落(包括小鸟、流浪猫和爬行动物)、人造结构(教室、宿舍楼、食堂和图书馆)、交通设施(校车、私家车和电动自行车)以及活动人群(学生和教师)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校门、教室、宿舍区、操场)及不同的时间段(清晨、上午、中午、夜晚)观察到的不同景色。这种发散性思维激活了学生之前对校园环境的观察和体验“储备”,从而成为激发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二)开启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判断立意价值的标准在于其深刻性与新颖性。深刻,是对现象本质的探寻;新颖,则体现出作者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独特性。
在散文写作中,人们容易因为对写作对象持有一种习惯性看法或者特定的观察角度,使得立意肤浅或陈旧。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辐射,从不同角度发现素材,进而从多种思考成果当中选取有价值的立意。
在写作前,学生可以先运用发散思维,广泛搜集素材,随后根据立意的深刻性和创新性要求,进行筛选和构思。如前文所述,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记人散文,意味着要让她从自己的小家的局限中走出来,让她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中表现多样的性情。学生可以从空间角度出发,回顾母亲在单位的工作、在亲朋好友家的聚会、在菜市场和超市的购物等场景中的点点滴滴;也可以从时间角度出发,思考母亲在童年、青年、婚后等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此外,作为一名普通女性,她在购物时展现的精心比价和讨价还价技巧,以及她在家庭生活中因无知而闹的笑话、因急躁而与家人产生的矛盾等,都是值得记录的素材。为了深刻理解人物,学生不应将自己局限于特定的时空,而应跨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场合去观察、剖析人物形象。通过这种多元的视角,学生才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材料,揭示人物本质,从而使立意更加深远;在全面把握写作对象的基础上,挖掘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三)材料搜集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形散神聚”。这里的“形”,指的是散文所运用的材料,它包括广泛的内容,并且各部分材料之间存在较大的跳跃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描绘事物显得尤为重要。
联想是发散思维中一种关键的操作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甚至消除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让作者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以黄永玉的《婀娜河上的美丽项链》为例,作者以“老桥”为切入点,追溯了桥的历史与现状。继而,通过桥的历史,思绪飘向了著名的历史人物:梅蒂奇大公和马可·波罗,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都被这条街道上琳琅满目的首饰所吸引。面对这些价格不菲的首饰,作者自己的内心也产生了微妙的波动。紧接着,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回味了在老桥上漫步的浪漫情调,并对桥的四季的秀美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此外,作者还将思绪延伸至自己家乡的“虹桥”,回忆起那里热闹的生活情景、商品交易的繁荣景象、端午节的喜庆氛围,等等。这些看似独立的片段,实际上都围绕“老桥”这一思维基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通过修辞手法优化语言表达
修辞的运用能够丰富表达,提升语言的魅力。在诸多修辞技巧之中,尤其是博喻与排比,它们的内核是发散性思维的运用。
“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在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中,这段文字由“六个想象”排比句构成,阐述了这一道理:牡丹拒绝迎合他人目光而开放,访客可以通过“想象”自行构建牡丹的形象,包括花朵的斑斓色彩、花盛开的数量、花的香气、花的灵动等形象。借助于以发散思维为思维机制的“想象”,作者的笔触跨越了时空,将牡丹在历史空间中迷人的风貌重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