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故事性文言文”教学探究
作者: 镇玲莉对于故事性的文言文,教师必须要抓住其特征——“故事性”开展教学活动。“故事性”的魅力何在?首先是其独特的趣味性,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能展现出来的亮点之一。此外,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如何能让中学生在上过这节课后,对与之相关的文言知识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也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曹刿论战》为例,主要通过故事背景介绍、故事情节梳理、故事人物分析、故事内涵挖掘、文言知识梳理等五个部分,探究此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究故事背景
知人论世,指的是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故事性文本的“故事情节”与文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把“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当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写作背景,再对文本进行学习时,便会产生一种“站队”的“代入感”。如在本文中,经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曹刿论战》的成文背景。
《曹刿论战》出自《春秋左传》,主要介绍了齐鲁两国展开的一场以鲁国为主的以弱胜强的大战。齐鲁本是邻国,都处于今山东境内。公元前697年,齐国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元前699年,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两兄弟,纷纷回国,争夺齐国君位。鲁庄公的支持对象是公子纠,在鲁庄公十年春,夺得“君位”的公子小白以“此”为借口,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而曹刿在此战中,对战争的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以上背景,学生都理解了“春秋无义战”的历史现状,在这个以强凌弱、互相攻伐的混战时代,曹刿又是怎样凭借自己的智慧,让本已处于弱势的鲁国摆脱战败的宿命的?此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环节。
二、诵读全文,熟悉故事情节
熟悉故事情节,是为后续人物形象的赏析、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文言知识梳理等打基础的,也是文本中最吸引人的教学环节。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对情节内容进行积极探究,如何以更好的形式把自己的答案展现出来,关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战前,鲁国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战时,其具体战况如何?
战后,鲁国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互相交流,最终得出以下答案。
战前,曹刿为了解己方的战斗意志,问了鲁庄公一个问题:“何以战?”庄公说:衣食等养生物品与臣子共享,祭祀时对神灵一片赤诚,审理各种案件一定依实情处理。曹刿答:“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但凭借‘秉公审案’这一点可以与敌战。”
战时,曹刿命令士兵等齐军三击鼓后再发动进攻,齐军果然大败。曹刿观察败军的车痕,又瞭望敌军阵型后,才让鲁军追击,果然大胜。
战后,鲁庄公问其原因。曹刿说:“作战是靠勇气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军的勇气消失,而我军勇气正盛;齐军败退,车轮痕迹混乱,旗帜倒下,我确定没有伏兵,因此我军可以乘胜追击。”
教师让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呈现答案,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与语调的抑扬顿挫,精准表达鲁庄公“军前下命令时的焦虑”与“曹刿的沉稳”。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很成功的。演讲过后,很多学生已对本文产生了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
三、抓住两节,赏析人物形象
所谓两节,特指故事的情节与细节。情节是从宏观层面对人物经历的感知;细节是从微观之处着手,如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教师要秉持情节优先、细节为辅的原则,给学生设计具体的问题:请大家再读文本,从曹刿做过的事与说过的话中,分析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宏观的情节上把握曹刿的形象,就是明了曹刿做了哪些事,学生经过梳理可知:在战前,曹刿主动请战,是一个拥有一番“爱国热情”的好国民。
从细节上分析,即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在论述“何以战”时,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与臣子共享衣食”与“敬神”两点,认为鲁庄公爱护的臣子只是他的近臣,而敬神则更靠不住,只有“审案公正”能得民心,由此可知曹刿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战略家。
在“作战指挥”的过程中,曹刿只说了四句话(八个字),分别为“未可、可矣、未可、可矣”,就让战场中“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己方。由此可见,曹刿是一个深谙士兵心理且军事才能出众的军事指挥者。
战后,曹刿发表了“士气”与“是否追击残军”的观点。由此可见,曹刿是一个谋略过人且心思缜密之人。
四、据文省己,挖掘哲学内涵
学生明白了故事内容,了解了人物的“立体形象”,必然有所感悟。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曹刿的行为值得大家敬佩,在曹刿身上,你认为什么地方最值得你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互相交流,纷纷发言。
有的学生说,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没有国,哪有家。每个人都应树立爱国意识,正如曹刿那样,在国家有难时他主动请缨,帮鲁庄公出谋划策,不仅保全了鲁国,也保全了鲁国的平民百姓,这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有的学生说,在我们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齐军在正面战场败逃之后,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令鲁军追击,为己方军队的完胜赢得了战机,这与曹刿敏锐的“洞察”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有的学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人的一生;曹刿在大战前夕,问鲁庄公“何以战”,其中就包含对“鲁庄公日常在治国方面的忧患意识”的考察,如果平时鲁庄公荒淫无道,那就是没有忧患意识的表现,便无以为战,那么曹刿或许便会给出趁早投降的建议;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忧患意识,只有这样,在今后的升学考试中才不至于无学可上。
一千个读者,便会产生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阅读《曹刿论战》也会产生多个曹刿形象,尽管他们的意见各有不同,只要符合逻辑,有理有据,便是值得教师肯定的。
五、整理笔记,梳理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的学习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必须要稳扎稳打的攻关目标。本课中,重点文言知识的学习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疑难知识点”的处理,主要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字词意思,特别是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第二步是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的“重点实词”词意的归类梳理。
经过上述学习活动,学生都已熟悉文本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那么,在解决“疑难文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去推敲疑难字词的意思。语境分析法的基本原则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好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比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字词之一,好多学生会受到现代汉语词意的影响,将其翻译成“卑鄙”,那么整句话的意思为“当权者人品低下,所以不能深谋远虑”。但是“人品低下”与“深谋远虑”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学生用这种方法判断词意,从哲学上讲是一种“孤立的”看问题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语境分析法,本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应该这样思考:首先根据“齐师伐鲁,鲁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见鲁公,同乡的人问他:这是当权者的事,你为什么要参与”的语境,曹刿给出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可知,这个“鄙”在句子中的成分属于谓语,理解成“目光短浅”更为合适。对于初中生而言,像这样不好理解的文言词汇还有很多,如“小惠未徧”的“徧”,“小信未孚”的“孚”,“小大之狱”的“狱”等。学生运用此法,可以理解大部分疑难字词的意思。
解决了疑难字词,熟悉了文本,学生再对文本中有规律的重点实词进行知识梳理,就方便多了。
总之,教学这类文言文课文,教师要做到故事与文言基础知识并抓,使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生港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