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意境、诗境”重构古诗词的诗意

作者: 张树林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旨趣,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之一。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若想同时兼顾语言、审美和文化等多个层次的目标,教师就应以重构古诗词的诗意为主要手段,围绕古诗词的情境、意境和诗境这三重境界,设计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情境、意境和诗境”的驱动和引领下,学生既能在循序渐进的文本梳理活动中,理清古诗词文本的脉络,也能在体验式的阅读解析活动中,感知古诗词的深厚意蕴和旨趣。经过反复的品读与咀嚼,学生即能重构古诗词的诗意,同步达成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目标。

一、于情境中解读诗意

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有其特殊的肌理和韵味,要想重构诗意,阅读者务必要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层层潜入文本的内部,寻找其肌理和韵味。每一篇古诗词在语言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初读古诗词时,阅读者很难与古诗词创作者的思维、情感等产生共鸣。换句话说,学生在阅读和赏析古诗词时,通常难以解读语言文字背后映射的深刻含义,也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真实心境。所以,以重构诗意为目的,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为学生重现情境,创建情境化的体验式学习场景,让学生立足诗人的视域,体会和感悟他们的心境变化和主观情感,从而帮助他们找到通往诗意大门的钥匙。

那么,古诗词教学要依托怎样的情境呢?众所周知,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中华传统语言和汉字文化的结晶,彰显了古代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考虑到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与特征,通过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将古诗词读通、读顺、读懂,最后读出古诗词的感情和韵味。《蒹葭》来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编选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从内容上划分,《诗经》中涵盖“风”“雅”“颂”三部分,从写作手法上划分,又可分为“赋”“比”“兴”三部分。其中,《蒹葭》为《诗经·秦风》中的重要内容,整首诗歌共三章,每一章有八句,具有重章叠唱的特征。

《蒹葭》距今已有两三千年之久,其语言特征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便成了学生理解诗歌内涵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创设配乐朗读情境,以《在水一方》作为背景音乐,采取不同的策略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步,齐声朗读。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课外资源,辨析诗歌中的读音和字意,找准诗歌中的停顿点,利用斜线符号准确划分节奏。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伴随着背景音乐齐声朗读诗歌,消除诗歌中的字音障碍,将整首诗歌读通。

第二步,片段朗读。齐读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让他们截取整首诗中的不同片段,感受其重章叠唱的特点,促使他们在寻找韵脚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蒹葭》的语言风格与诗歌韵律。

第三步,分角色演读。一直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蒹葭》是一首爱情诗,诗中写出了爱而不得的苦闷与惆怅。在朗读情境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演读的方式,读出诗歌中的苦闷与惆怅,读出诗歌的意味。

经过“齐声朗读”“片段朗读”“分角色演读”三个步骤,学生在朗读情境中,跟随配乐的节奏和韵律,将《蒹葭》读出一咏三叹、重章往复的效果。

二、于意境中还原诗意

意象是最能体现古诗词的诗意和特征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古诗词的创作中,作者将自身的见闻和主观的情感,寄托在客观的景、事和物之上,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使它们具备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古诗词创作过程中,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堆叠意象,而是通过不同意象的相互组合,构成完整、生动的意境,从而达到传达思想、表达情感的目的。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以还原和重构诗意为目的,教师可以将关注点聚集在诗歌的意境之上,指引学生从中提取意象,打通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界限,让他们将不同的意象串联起来,把握古诗词中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以秋天为背景的元曲,整首曲由多个意象构成,形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在这首元曲的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古诗词教学的禁锢,将意象作为切入点,有序地串联不同的意象。通读全篇后,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提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将这些意象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组合起来,可以构成“深秋的郊外,一个漂泊无依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马,伫立在古道之上”的凄凉意境,感受到整首曲中透露出的萧瑟、凄苦之意。

还原和重现意境,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提取意象,也可以采取随文练笔的方式,鼓励学生扩写和续写古诗词的内容。仍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当学生提取出文本中的主要意象,体会到整首曲中凄苦惆怅的意境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借助“作者再次踏上旅途之后,沿途会遇到怎样的风景?他的心境是否会发生变化呢?请结合具体的意象,续写文本”的随文练笔任务,让学生联系马致远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延伸《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达到还原诗意的目的。

三、于诗境中升华诗意

当阅读者抵达诗境后,他们既能理清诗词的艺术特色,也能理解其深刻意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升华诗意,让他们在合理想象、深度鉴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中浓厚的诗意,体会其语言、艺术和审美特点。

如何才能还原诗境呢?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及,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还原诗境,自然也要依托于语言文字。《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也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王维以独到的语言驾驭能力,描绘了一幅边塞落日图,将边塞中宏大、壮丽的景象描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二字,更是渲染了独特的诗境,使得读者透过这两个字,仿佛能够看到边塞沙漠中一缕直冲云霄的烽烟,以及色彩绚丽的落日。在深度研读字词和语句后,学生也能感受到边塞诗中独有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词中的诗意,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重构诗意的过程中,教师立足于古诗词的三重境界,即情境、意境和诗境,设计课堂学习、语文实践任务,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思维支架,让他们借助学习任务和思维支架,由浅入深地解读、还原和升华古诗词的诗意。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情境、意境和诗境中,不仅能从古诗词中挖掘出审美意蕴、文化内涵,也能理清古诗词的逻辑主线和行文思路。

作者简介:甘肃省兰州新区秦川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