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德育融合,共绘小说单元教学华章

作者: 孙志芳

为何要将阅读与德育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更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第一次将小说的概念作为语文要素提出来的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通过刻画三个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彰显人性中的不平凡之处。这些小人物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伟大之举就是德育的力量。我以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从新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阅读与德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

一、德育为阅读注入灵魂

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求知,更在于塑造灵魂。若阅读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积累,而忽视了对灵魂的滋养与塑造,那么这样的阅读便是空洞而无力的。德育,作为塑造灵魂的关键环节,能够为阅读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更能领悟到其中的道德智慧与人生哲理,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与优秀的品质。

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人公分别是乡村老支书、渔夫的妻子、炊事班班长,这是三个普通人。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曾经说过,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需要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品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成长。在《桥》这篇课文中,在洪水漫延,即将夺走全村人生命的危急关头,老支书挺身而出,镇定自若地指挥全村人过桥,最后牺牲了自己。如果故事的主旨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学生对于老支书的解读也只是肃然起敬,认为老支书是一个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英雄人物。这样的理解就像给人物贴标签。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小说中老支书身上的不完美之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发现老支书近乎野蛮而专制的语言和行为。他要求“党员”排到后面去,甚至在一个小伙子提出“党员也是人”的时候,他像一头愤怒的狮子,从人群里“揪出”这个小伙子,让小伙子站到队伍的最后面,导致小伙子没有来得及过桥而失去了生命。对此,全班学生展开讨论,老支书这样做是“不近人情”还是“另有隐情”。经过讨论,大家发现,这个小伙子不是别人,正是老支书的儿子。课文结尾写的是一个老年妇女来祭奠她的儿子和丈夫,可见在这次洪水灾害中,这个平凡的小家庭失去了两个亲人,这是何等的凄凉和悲哀。老支书是能够预见这一份悲伤的,当然也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不提出“党员排到后面”,小伙子也就不会死;如果最后父子俩不推让,及时冲过去,说不定都能生还。但是,文中的老支书在大伙儿没有脱离危险的时刻,从人群里“揪出”儿子,可见这位老党员“一心为民”的党性原则;在只剩下父子俩的时候,作为父亲的他用力地把儿子“推”向木桥,体现了一个老父亲的爱。读到这里,老支书在学生的心中渐渐变得高大起来,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有作为父亲的慈爱,也有作为党员的勇敢和担当。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英雄不仅在于他们的英勇事迹,更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信念与坚持。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道德审视去看《桥》中的儿子,去读《穷人》中的桑娜和渔夫,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阅读为德育提供沃土

阅读是获取知识与智慧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的沃土。巴金曾说过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标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巴金的话不仅道出了阅读的价值,还揭示了阅读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一篇带一本”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了《金色的鱼钩》《桥》后又阅读了整本书《小英雄雨来》《红岩》等红色小说,学习了《穷人》之后阅读了《爱的教育》《感恩的心》等书,学校组织了“感恩平凡中的伟大”人物故事发布会,学生畅所欲言,从老班长、桑娜、渔夫、老支书,到雷锋、罗盛教、黄继光、叶欣,再到生活中的保安、警察,生动地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道德力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在比较与鉴别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与价值观念。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六年级的小学生可以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呢?”学生讨论之后,提议:“我们以‘感恩与回馈’为主题,组织一次德育实践活动,为贫困学生捐赠图书,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我完全赞同学生的提议,带领学生积极开展这个活动。现在,他们都已经小学毕业上了初中,“感恩与回馈”的初心依然没有改变,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的实践活动还在继续。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将阅读中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这种“读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同,更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阅读与德育融合生长

阅读与德育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阅读与德育融合,让学生发现了人性中的情感美、思想美。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剖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品质,了解小说的主旨,还通过角色扮演、内心独白、片段创作等形式,深入剖析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道德品质。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我让学生扮演桑娜,体会桑娜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一个没有工作、全家生活都得依赖丈夫的妻子,一个起早贪黑、一天到晚都在缝缝补补却不能填饱肚子的女人,一个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妈妈,她的生活多么艰难啊!准备抱养两个孩子的一刹那,她会想起未来生活的哪些困难?狂风呼号、风雨交加只会给打鱼增添无穷的困难,一个靠打鱼为生的家庭未来的生活会更加困难。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桑娜身上出现的反常行为,谈谈各自的感受。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德育为阅读注入了灵魂,使阅读不再仅仅是一种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成长与道德完善的旅程;而阅读则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素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获得道德智慧与人生哲理,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这个时代是一个素养时代,我们培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完整人格的接班人。在教学中,我们将阅读与德育紧密结合,学生便能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无阻,获得无尽的知识与智慧;同时,他们也能在德育的引领下,不断锤炼自己的品德与修养,成为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新时代少年。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