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实践

作者: 徐园园

2021年,国家实施“双减”政策,核心环节就是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统编教材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叙事性作品,包括童话、寓言、神话、小说、民间故事等,超过4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各学段均重点提及叙事性作品,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笔者对不同文体的叙事性作品进行了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不同类别叙事性作品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不同类别的叙事性作品,叙事特点也不一样。根据不同类别叙事性作品的叙事特点,教师可以梳理出不同类别叙事性作品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一)童话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童话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引领学生理解“童话的奇妙”。如教学《巨人的花园》,笔者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描写花园景色的句子,感受花园变化的奇特;然后发现花园变化的原因,巨人变,则花园变;进而引导学生按照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对应关系和反复叙事的特点创编神奇的故事情节。

(二)神话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神话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带领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传承人物精神是重点。如教学《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地》,笔者先让学生勾画自己感到神奇的情节,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从语言文字中发现规律,总结出《女娲补天》这样的英雄神话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人类遇到困难——神帮助人类解决困难——神牺牲了”,《盘古开天地》这样的创世神话的叙事结构是“世界混沌一片——神开天辟地——神的身体化成了世间万物”;笔者指导学生以叙事结构为支架复述课文中的故事,传承人物精神。

(三)民间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民间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重在引领学生发现情节的一波三折,寻找三段式叙事规律,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如教学《猎人海力布》,笔者先让学生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发现“宝石秘密”的关键线索;在学习主要情节“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时,笔者聚焦海力布“三劝”乡亲们的语句,组织学生进行想象补白,体会海力布的心情变化。这“三劝”正符合民间故事“三段式”叙事特点,笔者指导学生以“三劝”为支架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感悟人物形象。

(四)小说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小说读写结合的教学,重在利用课文的矛盾冲突,理解人物形象,体悟小说主旨。如教学《慈母情深》,笔者引导学生利用鱼骨图梳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然后进入课文场景,抓住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慈母情深。

(五)寓言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寓言故事读写结合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找到寓示性语言将故事与寓意进行联结,从而读懂故事,揭示道理,指导生活。如教学《鹿角和鹿腿》,笔者抓住寓示性语言“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引导学生梳理出描写鹿角和鹿腿的词语,借助词语支架讲述故事,进而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重在品味语言,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领悟作者的情感。如教学《落花生》,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落花生”的线索梳理文本,然后围绕“议花生”展开阅读,重点关注“父亲和‘我’议论花生的对话”,品读特殊句式,领悟作者借事物特点写出事物内在品质以及借物喻人的手法,让学生选择一种事物,联想到某一类具有类似品质的人。

二、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读写结合的主要形式

(一)联结细化,练笔实践——仿写

统编教材“语文园地”板块中编排了仿写范例和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提炼仿写范例的语言表达范例,在品析和解读范例的过程中了解表达方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语言材料,进行高质量的仿写训练。

(二)忠于原文,丰富联想——扩写

如教学《牛郎织女》,针对“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适当增加人物对话,丰富对话内容,把情节扩写得更加具体。

(三)精练语言,统整概括——缩写

如教学《猎人海力布》,教师可以结合课后小练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在明确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和言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去粗取精,保留主要情节,删除次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转述。

(四)合理想象,创编情节——续写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策略单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尝试续编故事。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情节,展开预测,创编情节,续写故事。

(五)创新阅读,联结生活——批注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如教学《牛和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边思边悟,进行创新阅读,利用批注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

(六)丰富文本,提升表达——补白

课文《慈母情深》中有这么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作者内心所想详细地写出来,丰富情感体验。

(七)转变视角,丰富细节——创造性复述

如教学《猎人海力布》,教师可以转换人称,转变视角,进行入情入境的讲述,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三、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读写结合的评价方式

(一)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1.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叙事性作品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故事情节、人物、主题等的把握。

2.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叙事性作品学习中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连贯性、逻辑性以及清晰度。

3.思维水平:评估学生在叙事性作品学习中的联想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包括对故事的改编、新的情节设定、角色创作等。

4.审美情趣:评估学生在叙事性作品学习中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认同,能从事件中得到启示,指导自己的生活。

(二)全过程的多元评价

1.评价标准:明确每个评价指标的具体要求和分级标准,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2.评估工具:创建相应的评估工具,例如评分表、评价表格等,系统地记录和评估学生的表现。

3.评价方式: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笔者通过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进行读写结合的研究,梳理出不同文体叙事性作品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给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可参照的策略。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02ZJY004)暨2022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童心·童言·童趣:指向创意表达的小学儿童文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37032022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千乘湖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