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的初中语文戏剧单元教学探索
作者: 徐晓玲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部分,特别提出了第四学段学生需要深度接触并欣赏描述人类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杰出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了让中学生体验戏剧独特的语言魅力,欣赏其中的形象美,分享个人的审美感受,并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层情感与思想,教师应该重视戏剧教学。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戏剧类课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戏剧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戏剧教育的价值。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采用“活动·探究”的方式,编排了《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教师可以围绕“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及“演出与评议”设计教学任务。为了提升戏剧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戏剧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一、构建情境任务,点燃学习激情
1.介绍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诸如《天下第一楼(节选)》和《屈原(节选)》这样的戏剧文学作品,因其创作背景距今甚远,导致学生对戏剧学习产生一种距离感,很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和鉴赏带来挑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营造能吸引学生的戏剧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营造《枣儿》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缩小与戏剧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戏剧和人物,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2.对话交流,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标提倡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戏剧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动地吸收知识,缺少积极参与的学习机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与戏剧文本进行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达成学习目标。
以《枣儿》为例,对枣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是必要的,但是不宜过分深入探讨以免偏离教学主题。在整个戏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利用对话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针对戏剧中复杂且易混淆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细致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戏剧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促进任务完成,内化专业知识
戏剧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表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教好戏剧类课文,就要具备出色的教学技巧,拥有深厚的文化和文学修养,深入了解戏剧的历史、特点。教师拥有戏剧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戏剧文本、促进其学习进程以及内化专业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欣赏戏剧的魅力,理解其内涵,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任务一]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戏剧的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分享。在他们互相交流期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分享进行补充和指导。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专业知识。
[任务二]要求学生通过比较感知戏剧与其他文体之间区别,分析戏剧中人物形象特征,理解戏剧的核心主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三个步骤深入探究文本内涵。首先,学生快速阅读三篇戏剧文本,初步感受戏剧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认识到戏剧形式上的独特之处。其次,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鉴赏它们的独特风格,深入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最后一步是深化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的时代背景,结合剧作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探讨和理解戏剧的核心主题。
[任务三]要求学生通过撰写宣传语、设计手抄报、撰写戏剧评论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举办主题论坛,设计手抄报、海报,展示自己对戏剧的理解。
三、丰富任务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在教学戏剧课文时,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至关重要。由于初中生对戏剧的理解往往是浅表的,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戏剧的理解。
1.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改编戏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观影体验共同探讨戏剧改编的策略。讨论的主题涉及如何恰当地在开场白里描绘地点、场景和必备的道具;如何在序幕环节引入角色及其背景;需要注意的舞台动作提示,比如角色的入场与退场、语调的变化,还有表情与肢体语言的配合等细节。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选择《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或《屈原(节选)》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改编剧本的练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不同文本的改编过程,加深了对原作的理解。同时,教师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台词,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总结改编戏剧的思路与方法,形成改编戏剧的独特见解,锻炼了创意思维和表达技能。
2.组织课本剧表演,理解戏剧主旨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天下第一楼(节选)》为脚本,进行一次生动的课本剧现场表演。这部戏剧反映了清末民初动荡时期的社会状况,以福聚德烤鸭店为故事舞台,揭示了历史转型期个体与企业的生存挑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穿越至那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亲身体验剧本中人物的生活境遇,以及他们背负的社会重压。通过投入地演绎剧中情节,学生不但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起伏变化,还深入探究了剧本蕴含的深层意义。这样的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表演技能,加深了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角色的理解。
总之,初中生对戏剧的理解尚浅,但是戏剧中鲜明的角色和紧凑的情节冲突为教学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教师需要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提升学生对戏剧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艺术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