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作者: 刘巧玲议论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要让学生区分观点、材料,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观点就是论点,材料就是论据,而架构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就是论证。议论文的论点要明晰、明确,论据要丰富、充分,要能充分支撑、支持论点,而论证的过程要科学、合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解读议论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只有培育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让学生的议论文解读走向自主、自能、自觉。培育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议论文解读能力。
一、对论点的思辨
议论文需要提出一个明晰的论点和主张。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往往注重引导学生接受论点,而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论点、质疑论点、思辨论点甚至批判论点。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议论文的论点绝对真理化,而应当预留充分的研讨时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任何的观点、观念等都应当经得住反复质疑。同时,一切事物都是复杂的,论点仅仅是从单一维度或者说是矛盾的一方面来进行阐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论点的反面思考,尤其是从论点相矛盾的方面去思考,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论点、认同论点。
如在教学《拿来主义》这篇议论文时,笔者从文章的写作内在逻辑出发,引导学生思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让学生在思辨中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原因、表现、危害,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方法、策略、路径,即让学生通过思辨活动,对“拿来主义”的“拿什么”“怎样拿”“拿的结果”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对论点的多层面、多视角的思辨,学生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结构之严谨、行文逻辑之清晰。在对论点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从文本中找寻相关的证据,分析相关的论证,同时还会从生活中、从经验中寻找相关的证据,积极主动地展开论证。
对议论文论点的思辨,就是对文章写作中心的思辨。对论点的思辨,不仅包括对论点本身的思辨,也包括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的思辨,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的论证方式的思辨。对论点的思辨,其实是一种价值性的思辨。
二、对论据的思辨
论据是议论文的又一个要素。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包括正例、反例两个方面。从逻辑的视角来看,论点是抽象的,而论据则是具体的。因此,对于一个论点的论据支撑、支持,往往应当是多样的、丰富的。我们在思辨论点的过程中,更要思辨论据的科学性、合理性。
在对论据进行思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已有论据出发进行思辨,还要引导学生从论据的反面出发进行思辨。如教学苏洵的《六国论》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世俗之见”以及苏洵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辨。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如“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通过正反思辨,学生不仅领略到苏洵的论辩艺术,同时也认同了苏洵的论点,进而认同《六国论》的论点。
对论据的思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仅要考量论据的事实性、合理性,同时要考量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思辨,是一种基于事实、逻辑关系的思辨。论据的思辨,是一种发现性的思辨。
三、对论证的思辨
对论证的思辨,是一种过程性的思辨。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论证过程的思辨是一种逻辑性的思辨。因为,论证的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而说服不仅要摆事实、讲道理,更要在事实、道理与论点之间架构桥梁,形成内在的逻辑。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思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议论文中的相关论点的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反思、批判文中的论证过程。通过论证思辨,能让学生领悟矛盾律、同一律等的论证秘妙。
如唐代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议论文体裁的文章,论点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文章采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引用了很多的名人名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从师而问与耻学于师”,如“择师而教与耻学于师”,如“不耻相师与群聚而笑之”等。对于文本中的这些论证方法内容与形式的思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更能提升学生的论证技巧,让学生学会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类似的论证方法。对论证过程的思辨,是议论文思辨教学的灵魂。只有通过对论证过程的思辨,学生才能领略、体味、欣赏到层层分析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思辨论证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相关的思辨方法,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论证逻辑,如“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对论证过程进行思辨,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遵循逻辑的法则,更需要拥有思想的高度。引导学生对论证过程进行思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的论辩性思维;要站在生命成长的视角,引导学生欣赏、反思议论文的论证艺术,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艺术。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辨,将议论文文体中的相关重要要素融入、渗透到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之中,进而深度解读议论文文本,有效建构、创作议论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山东聊城市冠县一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