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黎细开在教学研究中,翻转课堂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学生成为主角。如课前自学,课上交流研讨等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主流。这种课堂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让教育更具活力与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笔者以《小石潭记》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实践。
一、朗诵作家作品知识,增长文学见闻
在教学研究的广阔天地里,如何营造富有活力、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今天,笔者想分享一种效果显著的方法——让学生大声朗读相关文学常识,以此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用铿锵有力的声音,齐声诵读那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时,不仅是对作品作者的直接感知,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作者与作品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沉浸于文学的世界,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的魅力。
此外,朗读也是一种团队活动,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当学生齐声朗读时,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教学《小石潭记》一课,笔者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唐宋八大家等四方面的相关知识用课件展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对作者介绍的朗读,学生知道了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通过对写作背景的朗读,学生知道了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他开始寄情于山水,通过对很多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遭遇;通过对文体知识的朗读,学生知道了“游记”这种文体分为“记叙型、抒情型、写景型、说理型”,而《小石潭记》就是一篇带有抒情色彩的写景游记作品;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朗读,学生知道了八大家分别为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二、聆听名家朗读,给疑难字词注音并理解句意
学生聆听名家诵读,不仅能够听到名家对每一个字的精准发音,学习他们对字词用法的独到见解,还能通过其语气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播放的是段纯朗读的《小石潭记》,他的朗读,不仅以准确的发音为学生解决了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读音问题,而且在语调上展现出了很好的节奏感,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幽静、清丽的小石潭景象。
学生聆听名家诵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验作者的情感波动,为接下来的“探究情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降低了学习难度。
三、标注并背诵重点文言知识,进行课堂检测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标注重点文言知识的含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中的词句含义进行准确解读,还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词汇、句式是重点与难点,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通过标注,学生学习到了各种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语法现象,如“如鸣珮环,心乐之”句中的“乐”字,从语法上分析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乐”,句意为“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全石以为底”为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句意为“整个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影布石上”属于省略句,全句内容为“影布于石上”,句意为“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中的“凄”与“寒”,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句意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的心情悲伤,使人的骨头寒冷”。
在学生标注文本中的重点文言知识后,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课堂检测作为一种即时反馈机制,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检测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检测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是板书、提问,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多样的选择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本内容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要做的是梳理其写作思路。这就像是解读一个复杂的拼图游戏,我们需要将各个段落、句子、词汇按照逻辑关系拼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思维脉络。然而,解读文章不仅仅是理解其表面意义,更重要的是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情感色彩。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起伏,感受其喜怒哀乐,理解其创作动机和目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与其产生共鸣,甚至引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具有显著的优势。它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享知识与经验,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外,小组合作探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小组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学《小石潭记》一课,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文本脉络,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文章的内容,得出结论:文章共有五段,第一段,写的是作者根据小丘、篁竹、水声等线索,找到了小石潭,作者在听到水声时心里是高兴的,在伐竹取道过程中内心是急切的;第二段,特写小石潭中的鱼,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鱼的生机与活力,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第三段,描写潭外溪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溪水的蜿蜒曲折;第四段,描写的是潭边安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他被贬后压抑的心情;第五段,交代同游者,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他们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这几个人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总之,无论是课堂的齐声朗读、聆听名家朗读给字词注音,还是标注并背诵重点文言知识、进行课堂检测,都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些与“翻转课堂”的宗旨是一致的。
作者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第五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