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思考

作者: 刘淑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表述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开展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阅读活动和表达实践,达到培养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目标。《跳水》一课所在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人文主题,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了探寻文本中人物的思维过程,笔者以“在《跳水》中乐做思维小侦探,打开文本思维的暗箱”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设置系列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一、通过文本的留白,探究作者的思维轨迹

文本中的留白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开展想象的抓手,教师借助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学习,即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留白,留白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在小说文本中,留白往往是内在的伏笔,是作者基于情节整体设计而作出的安排,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轨迹。在《跳水》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之一就是抓住文本中的留白开展阅读活动。

活动1:阅读课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完成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注意主要事件的表述和主要人物的表现。这一学习活动属于常规性阅读,目的是为后续思辨性阅读活动打下基础,尤其是对故事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的关注,目的就是发现文本中的留白。

活动2:从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中寻找留白。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进入文本语言表达中,寻找留白之处并记录下来;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仿照问题清单的模式形成留白清单;从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等方面梳理小组留白清单,讨论哪些留白值得重视;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展示本组的留白清单,学生集体讨论值得重视的留白;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从多个留白中选择重点留白,用于进一步开展打开文本思维暗箱的学习活动。

活动3:开展重点留白探究活动。笔者以故事起因部分的留白为例,引导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小侦探。这一留白是故事开始出现的人物中,有水手、猴子、孩子(船长儿子),他们都在甲板上活动,船长为什么没有出现在甲板上?当时他在哪儿?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发现:一是船长在船舱里,尽管船处在返航的途中,又是风平浪静的时候,水手们在甲板上显得很放松,但是船长依然在船舱里坚守岗位;二是船长是既有很高的威信,又有丰富经验的人物,他不出现在甲板上,是让水手们多一些自由与快乐,他如果出现在甲板上,除了水手们不敢拿孩子取笑外,他也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可能出现的危险而制止孩子追猴子爬桅杆的行为,这个故事也就不能发生了;这就是作者在安排情节和人物出场时的思维轨迹。在此基础上,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处留白,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看看能否从中窥见作者的思维轨迹。

二、通过人物的言行,探究人物的思维活动

在文本阅读中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不是凭空进行的,同样需要找到合适的抓手;这样的抓手就是人物的言行。因为人物说什么是文本中直接呈现的内容,而为什么这样说就是隐含在文本中的思维内容;人物做什么也是文本直接呈现的内容,而为什么这样做也是隐含在文本中的思维内容。换言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说的与做的,探究人物真实的思维活动。在《跳水》中,笔者适时组织学生做小侦探:辨析人物的言行,从中发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秘密。

活动1:辨析水手们的言行。水手在文本中是一个集体,似乎没有个性特点,却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催化剂,主要反映在水手们的“笑”上,这是学生辨析的重点内容。水手们先是“哈哈大笑”,这是水手们看到猴子模仿人的动作后发出的,笑声里隐含着这只猴子真有趣的心理活动;接着水手们的“大笑”是因为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笑的是想看看船长的儿子怎么对付猴子;再后来是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笑的是孩子拿猴子毫无办法。水手们看到孩子处在危急关头“全都吓呆了”,说明他们此刻内心高度紧张,大脑却一片空白,毫无办法。

活动2:辨析孩子的言行。在与猴子的较量中,孩子争强好胜是言行的心理基础。在被猴子摘下帽子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气愤;在听到水手们的笑声时,孩子想到的是“你们嘲笑我,我一定要制服这只死猴子”;看到猴子爬上桅杆的横木耍弄自己时,孩子大喊大叫,目的是吓唬猴子;在猴子不理孩子,反而更凶地撕帽子时,水手们哄笑起来,孩子决定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活动3:画一画孩子的思维过程图,分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的原因。

三、通过独特处理,理解人物的判断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人物在关键时刻作出的独特决定或判断。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读出体现人物判断的显性言行,而支持人物作出决定或进行判断的思维活动却处于隐性状态。在《跳水》中,船长在发现儿子处在危急关头时,直接命令儿子“向海里跳”并举枪逼迫,就是一种独特处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实践活动,深入探究船长的独特处理。

活动1:逆向思维,假如不用船长的方法,你能想出让孩子脱险的好方法吗?学生会根据孩子的险情,提出各自的想法。比如,水手们找出船上的渔网奋力拉开,让孩子跳到渔网上;让孩子慢慢蹲下再小心地趴在横木上,等待救援,等等。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分别指出这些方法的不足,进而认识到船长采用的方法的独特之处。

活动2:换位思考,梳理船长在那一刻的思维过程。学生认真思考后,描述了船长的思维活动——孩子的处境十分危急,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必须立即找到解决的方法;从环境因素判断,孩子直接摔在甲板上就没命了,从横木上跳进大海还有活命的机会;孩子处在危急状态中,船长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给他讲道理,只能逼迫孩子自己跳海。通过换位思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船长的判断。

总之,在上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侦探的角色完成了系列任务,了解了小说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船长独特言行的理解。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LX/02/269/06]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