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融合,重建课堂生态
作者: 卫芳所谓学思融合,就是教师以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推进学思融合课堂建设,重建课堂生态。
一、情境创设,优化教学思路
新课标提到,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一个真实、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学思融合,重建积极主动的课堂生态。
例如,在《腊八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情境创设入手,以播放短视频的方式呈现过去人们熬制腊八粥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入理解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情境创设中相机诱导,让学生在代入式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二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妙,在学思融合中感悟生活之妙。
二、问题导向,推进思维交锋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要自己去学,而不是坐而受教,要自主地学会生活。由此观之,建构学思融合课堂,教师就要设计教学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在思维交锋中主动探究文本内容。
例如,在《梅花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一是梅花精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墨梅图”和“血梅手帕”的内容,思考“墨梅图”和“血梅手帕”蕴含着怎样的梅花精神,从梅花的秉性入手,体会梅花魂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气节。二是对梅花魂中“魂”的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了解作者寻找、展示、书写梅花魂的过程,思考作者是怎样书写梅花魂的,哪些梅花魂感动了自己,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在理解、升华、品味梅花魂的思维交锋中,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教学共生,助力学思融合
陶行知先生在“五大主张”中提出,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在教学相长中即知即传、随学随教。基于此,建构学思融合课堂,教师需要在教学共生中以师生共学的方式助力学生的学思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白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作者在文本中大量使用短句进行表达,“语言”简洁、凝练,如“一切都很适宜”,其中“一切”“都”“很”“适宜”几个词语将白鹭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怎么学。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本首尾处的描写,比如,“实在是一首诗”“一首________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文章开头的基础上升华了情感,其中的修饰词语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情感更加丰富。在学思融合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文本的“结构”,学习作者严谨的表现手法,提升表达能力。
“学思融通”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大到每一个教学任务,小到每一句过渡语,构建学思融通、教学共生的课堂生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