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习任务群,投入激趣催化剂,深入阅读整本书
作者: 何鹏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名著,或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学生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或者体现时代特点的用语很陌生;或者作品的文言味道比较浓,读起来不如纯白话文那么容易。因此,很多学生阅读名著有畏难情绪。针对以上现象,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在名著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仅需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名著阅读,更需要在此过程中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能够由浅入深地进行自在愉悦的畅游,提高核心素养。
下面以《儒林外史》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学习任务群,带领学生逐步达到深度学习的佳境。
一、激趣授渔导读课,打开“悦”读之门
《儒林外史》的语言表达、时代用语等晦涩难懂,学生一般都望而却步。一节成功的导读课,是指导学生成功阅读的第一步。因此,《儒林外史》导读课不仅要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还要给予学生阅读的方向和方法的指导。
(一)迎合学生喜好领域,设计情境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设计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一系列情境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儒林外史》导读课基于学生对游戏的喜爱,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完成。
某知名游戏公司邀请大家参与一款竞技游戏(“儒林联盟”)的设计,要求如下。
1.以《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为原型,设计游戏中互相对立的战斗角色。要求把人物是否热心于科举考试(或是否汲汲于名利)作为划分对立角色的依据。
2.对于积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物,还要根据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等级地位来确定战斗能力等级;对于打心底里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也要分析社会地位来确定战斗能力等级。
3.用户可以通过收集人物形象关键词的方式来获得该战斗人物。即结合事件把人物形象分析全就可以获得该战斗人物,给用户进行战斗升级。
该情境任务的设计真正带领学生带着兴趣畅游吴敬梓笔下的整个儒林,主动积极地打开“悦”读之门,引导学生阅读时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正潜滋暗长。
(二)关注学生理解难点,提供阅读支架
学生对于科举考试比较陌生,所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走进儒林的一把重要钥匙。对此,教师在导读课时将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图表式阅读支架”。《儒林外史》中还有很多较为难懂的人物言行,在导读课时以其中一个典型情节为例来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比如对“严贡生云片糕事件”“张铁臂虚设人头会”“张静斋拉拢范进”等行为的分析等;在推荐名著版本时推荐注释丰富的版本。以上都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了“范例式阅读支架”,授之以渔。
二、成果交流推进课,架起“悦”读之桥
任务布置后教师及时推进,定期进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探讨。在学生分享交流之后,教师进行梳理总结,大家对周进、范进、张静斋、梅玖等人的关系、主要事件以及人物形象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核心素养,还设计了促进“深度学习”阅读任务群。为了推进对《儒林外史》的主题理解,探究吴敬梓的情感倾向,教师举办了班级辩论赛:若你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是否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的绝望?当时在网课期间,学生辩论热情高涨。赛前他们积极组队,准备辩论稿,安排辩论流程等等。辩论中联系《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及情节等据理力争,表现都非常出色。比如正方(认为对社会绝望)大都结合严贡生、张静斋、范进、匡超人、牛浦郎等人物进行辩论,反方(认为对社会并不绝望)大都会结合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王冕等人进行反驳。
在成果交流推进课中,教师为学生架起了阅读成果沟通的桥梁,也连起了思维火花碰撞之链。学生在多样的阅读成果交流、思维碰撞中感受到了阅读的妙趣,语言运用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专题探究提升课,深化“悦”读之思
为借助整本书阅读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还设计了专题探究提升课,设计多种任务。
(一)勾连课外资源,多角度思辨
《儒林外史》里面有太多值得探究的话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话,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整本书阅读”这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写作、展示、研讨的平台”。据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了学生如何进行小论文的撰写。
初三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撰写议论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小论文的范文展示给学生,指导论文写作。撰写论文需要查阅各类资料,勾连课外资源。因而教师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给出了一些论题让学生选写或者让学生自行确定论文题目。比如《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的命名很有深意,像权勿用、庄绍光、虞育德等,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如引导学生从人物命名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物命名与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命名与特定文化意义的关系等多角度去思考探究,激励学生全面深入地进行思考,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再比如“《儒林外史》中的人性光辉”“《儒林外史》讽刺手法运用之妙”等都很值得探究。
就以上论题进行小论文的撰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这本讽刺性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瑰宝,提高“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
(二)联系当今社会,批判性思考
《儒林外史》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而言也具有现实启示意义。为此,在保证“悦”读持续的前提下,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性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挖掘名著背后的现实意义,发展批判性思维。
任务一:有学者认为杜少卿是吴敬梓的化身,假如杜少卿穿越到了现在,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设计一个脚本,展现两人的对话。
任务二:当今社会有像范进这样痴迷于考试却无真才实学(或一心死读书而其他能力却极薄弱)的人吗?若有,请用一组漫画呈现当今社会这些人的特点,并设计表情包表达你对他们的情感态度(要求多角度全面看人物)。
这些人物或让人赞佩,或让人痛惜、愤慨、遗憾,同时也是值得人同情的,设计这样的任务群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怀着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人。
以上通过设计情境性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始终怀着兴趣进行阅读,同时给予阅读指导、支架,让阅读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真正做到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