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研究

作者: 陶婷婷

现如今,“双减”政策已全面推进,这对我们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业设计更用心,作业设计更有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去发现、挖掘作业设计对小学语文学习积累运用的意义与作用。

一、前瞻——前置性作业设计

前置性作业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的一系列辅助化自主学习活动。“前置性作业是作业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在进行主体学习内容教学前,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消除学习障碍,获得学习体验,支持学习目标的达成。”

1.立足单元,整体规划

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应努力体现单元的整体综合性,努力将学生学习的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结构系统化。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在学生没有学习拼音的前提下,就让学生学习了一些意思相反的字词,如:天地、上下、今古等词语。除此以外,还让学生学习了一些相对的词语,如: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整个单元字词的词性都是相对或相同的。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阅读《笠翁对韵》,在学生接触本单元前就提前阅读《笠翁对韵》,七八岁的儿童虽然对于“相对、相反”没有实质性的感悟,但他们会在通读《笠翁对韵》的情况下,在“读”的过程中悟,在“读”的过程中懂,从而感知什么是相对、什么是相反。这就使得他们能较快地适应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

2.联系生活,注重实践

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动手能力薄弱,对于一些传统的美食制作也欠缺经验。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教本中,《端午粽》一文就介绍了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学生虽然吃过粽子,但对于粽子的制作过程以及制作材料都是生疏的,“青青的箬竹叶”也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回家跟家人一起动手包一包粽子,一起体验煮一煮粽子,亲自闻闻粽子煮熟后飘出的那股清香,亲自尝尝粽子的美味。

立足单元、联系生活的前置性作业可以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攻克难点,从而让孩子更便捷地理解文章、梳理文章。

二、重核——优化性作业设计

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一刀切,语文作业基本以书后习题以及配套的练习册为主,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一样,都必须准时准点上交,再进行模式化地批改订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作业的设计应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增效减负的作用。

1.因材施教,分层设计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是家庭、经济方面,还是学力、学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差距,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设计进行分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提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与之相应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或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教师将作业放手,把做作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对课文字词句的掌握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制作课文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图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做出一份自我满意、自我喜爱的心仪作业。

2.尊重个性,自主选择

教师可优化作业设计,创设形式丰富多样的作业,从而供学生选择,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能完成的作业完成,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又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完成在自我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作业。

例如,“作业超市”就模仿了超市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我意愿自主选择作业。以部编版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为例,作业单可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全班必须完成的基础知识点,选做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案例】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研究0

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小学作业质量以及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

三、延伸——跨学科作业设计

与传统的作业形式不同,跨学科作业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从多角度切入,让学生的作业异彩纷呈。这样的作业设计极具灵活性与开放性,极大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1.增强趣味,创新设计

传统的作业布置形式单一,相对枯燥,无非做题与抄写,这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应增强趣味性,让其他学科也融入语文作业的设计中,将其他学科和语文学科整合,使得语文作业的呈现更加精彩。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就面临对汉语拼音的学习,拼音的学习就是在反复的读、反复的练中学会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上要单一化地跟着读,回家后还要机械式地反复练习,这让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很反感,甚至畏惧。教师可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业,如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画画,教师可让学生用他们喜爱的绘画方式呈交一份对拼音知识掌握的作业。

2.学科互融,灵活设计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互通互融的,语文这一学科又是包含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美术、音乐、科学等课程都可以和语文相融为一体。有了其他学科的加入,教师可以改善学生作业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加入学生作业的评价,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对各学科掌握的情况。学生作业的评价也由此变得多元化、多样化,这在“双减”的大背景下,真正地让学生减负,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比如,部编版一年级识字课文《小书包》就可以跟综合课结合起来,语文老师与综合课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养成学会整理学习用品、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综合课老师,都跟学生强调,文具用品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用完以后要“送回家”,及时整理。部编版一年级识字课文《升国旗》可以和班主任的德育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真正明白什么是“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学生在每次参加升旗仪式之后也会认识国旗。而对于一些古诗和韵文的教学,可以寻求音乐老师的帮助,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或者唱一唱,并让音乐老师一起参与评价。再如教学《四季》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画出你心目中最喜爱的一个季节”,让美术老师也参与其中,做出评价,真正做到各个学科融会贯通。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教师必须对作业设计做出创新性的改革,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习成绩。与此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