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世界(教师版)2023年第5期

语文世界(教师版)

语文世界(教师版)2023年第5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语文世界》杂志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自1994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青少年的、大语文的、高品位的”;办刊宗旨,真诚地为广大中学生的学习服务,我以文摘与自组稿件相结合的方式精是选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的同时,引导学生轻松步入丰富多彩的大语文世界

目录

卷首语 | 诗歌鉴赏说《清明》

《清明》是人们熟知的一首诗,也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此诗以清明节为背景,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悟。《清明》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中国诗歌史上传颂不衰的名篇佳作,被誉为“清明诗之冠

语文人物 | 语文教育断想

当下,语文课改不断深入,语文教育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课题,我有以下两点思考。一、真实情境是动态的充分参与过程,建构并运用“真实情境”模型,有助于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自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后,“真实”“情境”

专题研讨 | 追寻语文作业的“融通·立人”

融也,通也。融通,即融会通达而无碍滞。宋·杨万里在《庸言》中说:“学而不化,非学也。”意即学习却不能融会贯通,便不是卓有成效的学习。“双减”背景下,学科育人如何落地?落实“双减”目标,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专题研讨 | 汲作业之水,溉教学之源

语文作业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要落实“双减”政策、减少作业量,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断创新。然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

专题研讨 |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研究

现如今,“双减”政策已全面推进,这对我们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业设计更用心,作业设计更有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学习的课前、课中、

文本解读 | 指向审美创造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媒介设计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字词之凝练,情感之丰沛,意境之深远,哲理之幽奥,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要素,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感受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诗歌教学重识记

课堂在线 | 化虚为实读诗文 切己体察悟诗情

在教材中,边塞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绪和广博的胸怀。笔者以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中的边塞诗《出塞》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中年级阶段边塞诗教学的

课堂在线 | 一年级拼音情境化教学例谈

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后,不少任课教师都表示部编版教材与旧教材在一些教学知识点上的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对于汉语拼音的教学方面,部编版教材的教学方式更富于挑战性,需要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思考和

课堂在线 | 立足课堂,巧用全员快乐互动策略

新课标对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成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师应怎样创新实践,培养时代新人呢?站在教学主阵地课堂来看,创设让学生乐于学习的高效课

课堂在线 | 课后习题,要融入教学体系

课后思考题,是统编版教材重要的助学系统,既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抓手,更是教师之教学的支架。统编版四下《宝葫芦的秘密》,有一道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这个问题,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例谈 | 塑我之形象,着我之感情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关系,历来是文学界争论的一大热点。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以上都没有完全否定作者的存在,而是强调对文本解读需

教学例谈 |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文章的阅读,其阅读周期长,故事情节完整,人物

教学例谈 | 思维导图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由各种图形、文字、线条组成,从中心主题向四周扩散,展现了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它能将人们脑海中零散的、复杂的信息碎片合理有序地整合在一起,用可视化的方法展现出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看似

教学例谈 | 搭建思维导图支架,让整本书阅读真正发生

思维导图也被称之为心智导图,它能够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以图文并重的方式活跃思维能力,确保教学工作的组织更加高效科学。在不同主干支干的层级表示下,将主题关键词展示出来,再加以连接使所有信息都可以围绕一个

教学例谈 |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新维度和教学策略解析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写作则是学生输出、应用所学的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传统的阅读教学由于方式单一、趣味性不足,部分教师并未重视读写结合,外加受到教育理念的限制,使得学生的

教学例谈 | 核心素养下借助古诗教学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古诗是传统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古典智慧与人文表达。古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表达技巧。传统的古诗教学主要是引领学生学习古典文化,较少关注应用古诗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习作

教学例谈 | 基于儿童经验的作文教学校本实践

从1985年开始,我校连续不断继承创新,深入开展作文教学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形成鲜明特色。其间经历了技能训练结果性写作、过程性写作两个阶段的探索。当前,结合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和新高考要求,在基于学生

百家讲坛 |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脉,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

百家讲坛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导学”策略刍议

问题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探究的动力引擎。问题导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论。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媒介、平台,以引导、启发、点拨等为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正确应用问题导学,

百家讲坛 | 文言文高效教学寻径

教师串讲、逐字逐句疏通,乃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然此种方法一味死用,不加变通,往往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今天,要扭转此种现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讲授。总的来说,教者要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之流

百家讲坛 | 积极语用:指向生命表达的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丰富学生的语言应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积极性,

百家讲坛 | 文体意识: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困境破解

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我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对说明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特色的分析不到位,不利于学生文体意识的形成和文体创作能力的提升。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文体意识不强、拿不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

百家讲坛 | 文体视角:语文教学的另一向度

近年来,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文本的文体,文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逐渐觉醒,这是一件幸事。在语文教材中,文本是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的。但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没有文体的意识,因而缺失对文本文体的关注。如果教师

语文叙事 | 初中语文课后服务“托管+拓展”模式研究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

语文叙事 | 聚焦文本 拓展阅读

在大阅读观的指引下,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以外的语文阅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从文本教学入手指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一、开掘词语的深度,

语文叙事 | 思维导图在散文复习教学中的显性作用

传统的中考复习教学策略主要以按文复习、篇读句析为主,教师讲得多,学生可互动的环节少,课堂趣味缺乏。在整体复习阶段,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散文阅读的勾连复习,不仅可以将相似主题的散文有机联系,以图文的形式直观

语文叙事 | 读写结合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学生知识输入的一种途径,写作也就变成知识输出的一种途径,二者占据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叙事 | 小学语文书写教学:从动作模仿到文化渗透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当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阐述对于小学语文书写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书

语文叙事 | 让人性的火花在心灵中闪烁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

语文叙事 |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导方法新探

语文即语言文字,是我们交际和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与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是语文教育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当前阶段的教学不再是唯分数论的教学,教育也在逐渐地从育

语文叙事 | 知“趣”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便是一个“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过程,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便不会取得“点滴成海”的学习成就。对此,《义务教育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