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困境破解
作者: 陈雪娟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我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对说明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特色的分析不到位,不利于学生文体意识的形成和文体创作能力的提升。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文体意识不强、拿不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等问题。为此,凸显师生文体意识,在课堂中师生能就不同的文体形成初步的共识,并且求同存异尤显重要。所以,我们应强化文体意识,因“体”而教,因“体”而学。
对于“文体意识”一词的概念,不同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较普遍的看法是将文体意识定义为对文章文体的自动识别,表现为应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时,能够辨体识文、因地制宜,拿出对应文体的阅读方法、思维习惯来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关于文体结构、文体要素及文体特征的思维导向。对于教师而言,强化文体意识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立足于文章本身,紧扣文体特点,做到因“体”而教。对于学生而言,强化文体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增强对文章文体的敏锐程度,在自我阅读过程中运用掌握的文体意识,自主建构文体认知结构,把握阅读重点。
一、当今说明文教学文体意识欠缺之处和成因分析
说明文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它应用广泛,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生活运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有效教学能推动学生的自主成长和社会发展。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可见一斑,然而,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说明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学中缺乏文体意识的渗透,浮于表面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和章法,比如记叙文的六要素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而说明文更重要的是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结构,读懂文中所述的事物或者事理,学习作者行文的方式和方法。对于说明文更加侧重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技巧渗透,这才是说明文教学要侧重解决的问题,需要结合某一篇说明文的具体内容来甄别对待。但是很多教师还是存在文体意识不强、教学思路不够清晰等情况,不能恰到好处地拿捏好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向,使得说明文教学难以把握教学重难点,学生只知皮毛,不能理解文章内在的思维逻辑,无法运用从说明文中习得的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从得到锻炼。
(二)偏向于知识性的内容让文章枯燥乏味,缺乏阅读的兴趣
由于说明文倾向于对知识内容的介绍,一般文中不会出现华丽的辞藻,而是相对较为朴实的语言。表达上也更偏向于专业性,不像其他类型的文章那样让文中的文字表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再加上本身说明文所需要表达的知识内容会比较枯燥和乏味,没法让读者设身处地地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此外,有的说明文专业性很强,往往会让大部分师生望而却步,更何况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尚待提高,独自阅读此类说明文是困难重重的。再加上影视作品的题材选择很少涉及这一类,而是偏向于更有趣味性、故事性的小说、戏剧等,这也间接造成了师生对此类体裁的陌生感。
二、以文体意识为“眼”,使说明文教学提质增效
在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文体意识,在教学策略上没有重点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学生也没法领悟到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教师需要精准定位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紧扣说明要点,感悟说明方法,体会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感受说明文的独特魅力。
(一)根据学段特征,逐步渗透文体意识
教师在自身具备文体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自行转换这种意识,使之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每一种不同的文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文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将文体意识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时,可以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内容,但也不能忽略让学生自主形成文体意识。当教师与学生能达成这种良好的默契时,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运而生了。
1.低段学生:淡化文体意识,注重知识获取
低段年级的教科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文,所谓的一些说明文也只是借助童话故事和儿歌来介绍自然和科学知识。所以在低年级,教师教学要淡化文体意识,无须教学说明文本身相关的知识要点,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到生字词和重点句子上,让学生以这类文章为载体,自主习得并且整合文中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从而获得认知的提升。
2.中段学生:熟悉说明文文体,内化文体特点
中段新教材中说明文的比例大大提升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内容知识性强的文体特征在这些文章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教师应提升自身在第一时间识别说明文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简洁性、准确性等说明文独有的语言特点,以及学习将事物或者事理介绍清楚的行文方法。
3.高段学生:重在领悟方法,贵在自主阅读
小学高段的说明文教学要强化文体意识,教师应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文体方面的知识作为重点内容来传授。学生应该领悟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客观性,并将从文中学到的文体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说明文阅读中去。
(二)关注内容特征,实施课堂趣味教学
说明文所具有的文体特征使得文章不像故事、小说那么生动有趣,这就使得学生对学习说明文缺乏兴趣,这也可以成为教师说明文教学新的探索点。那么教师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内在动机?同时又能有效促使学生具备学习和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感知?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说明文教学中应该多一些创新举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说明文教学品质。
1.紧抓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融入课堂
文体意识需要关注学生的自觉情况。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对于浅显易懂的说明文十分轻视,不屑于深入探究;对于深奥难懂的说明文又不够重视,不想深入研究;只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视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教学内容的兴趣点,让兴趣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源泉。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自觉性,那么有效教学就已经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翻看当前的小学教材,说明文的种类各式各样:既有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也有语言风趣的小品类说明文;既有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也有体现当前人类文明的知识内容;既有大自然基本规律的展示,也有最新世界科技前沿的描绘;既有宏观世界中人们可以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中需要深入感悟才能明白的事理。这些丰富的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深入挖掘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兴趣点,那么之前单调低效的课堂教学将变得有趣和高效。
2.寻求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说明文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文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行文逻辑。语文本身是实践性或者说目的性很强的学科,而说明文的目的就是给读者表述科学知识,让读者能够掌握认知事物的方法从而指导生活。正因为说明文具有实用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应注重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互相指导,相辅相成。如果学生在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去指导生活,那么就失去了说明文教学本身的意义。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在生活中实践,让理论指导生活。例如可以整合科学课上的观察、实验、记录、测量等知识,让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语文课中说明文的学习,用课堂所学的说明方法,切实介绍实际操作的过程和在客观实验操作基础上的对科学现象的精准分析。
(三)注重理性分析,选择合适教学方法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文章结构、语言特点、逻辑顺序、表达方式等展开教学,把握其文体特征,使学生自然领悟到这一类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内在的逻辑顺序。
1.着眼文章结构,把握主要内容
了解了说明文的文体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表达的严密性都要高于其他文体内容。小学教材中说明文常见的表达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我们想要学习说明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就要厘清文章的结构。只有厘清了结构,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文章的知识内容。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步。第一步,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第二步,思考。让学生认真思考这篇说明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新型玻璃的,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样写对我们掌握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帮助。最后,总结。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总结出文章是按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把五种新型玻璃联系起来的。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说明文在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是如何选择文章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到文中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本文的独特性。
2.聚焦语言特点,体会说明方法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章,说明文在语言内容的表达上往往更加严谨和完备,追求逻辑性和科学性。以部编版《太阳》一课为例,文章语言简洁准确,并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作者通过这些说明方法,准确、形象地将太阳的相关知识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抓住文中的具体数字和关键词,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作为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在文章中让学生体会太阳“远”的特点时,可以将原文中的句子“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修改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要走好几千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几十年”,并让同学们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句子中数字表达上的差异而导致的表达效果上的截然不同;在学生充分体会这一表达差异的基础上,总结“用上具体的数字、词语可以使文章中需要表述的内容或知识表达得更加准确和形象”的说明特点。
总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文体多种多样,我们应增强文体意识,针对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遵循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教师因“体”而教,学生因“体”而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说明文为同学们所喜爱,让说明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