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用:指向生命表达的语文教学
作者: 张珍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丰富学生的语言应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积极性,这就是“积极语用”。“积极语用”是相对于“消极语用”而言的,是一种主动语用、自觉语用,是一种全语用,是一种深度语用。积极语用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自觉语用:让表达更理性
语言文字的应用应当从传统的被动语用转向自觉语用。积极语用是一种以表达为中心的语用,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主体性语用。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的主体性语用提供条件、搭建平台,赋予学生充分的语用时空、权利等。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指出,“学生要成为文本的言语表达主体还是言语复述主体,这是消极语用和积极语用的分水岭”。积极语用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传统的“接受”转向“表达”。
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针对文本中的描写祖父园子中的如倭瓜、黄瓜、玉米等植物生长的自由的句子,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笔者引导学生在文本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思维、文本想象,进而走向仿写、创写。学生通过说、写等表达,能对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能对作者的写作形式、写作秘妙形成深刻的感悟。孩子们能说出自由洒脱的句子,写下活泼生动的内容,如“知了愿意歌唱就歌唱,愿意休息就休息”等,不仅仅确证与表征着学生理解了文本的主旨,即通过植物生长的自由描述、动物活动的自由描述等,来表达祖父园子中的生活的自由,同时也确证与表征着学生能积极地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这种融“内容”与“形式”于一体的积极语用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积极语用,增强了学生主动、有效应用语言文字的理性。
积极语用倡导一种积极的语言哲学观念,它鼓励学生用收放自如的语言表达,来实现自我思想、情感等的蓬勃发展。显然,在这种“自觉性”“自律性”意义上的积极语用就是自觉语用。鼓励学生自觉语用,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主体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抒发主体的情感等。自觉语用,能促进学生生命之间的互动,能促进学生的心智绽放。
二、全语用:让表达更艺术
全语用是一种充分发挥自我多种感官,让自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语用。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说,“积极语用不仅包括传统的听说读写,而且主要是指视思评”。其中,“视”针对的是当下多媒体、网络化时代,学生解读图像、视频信息的能力;“思”则是积极语用的核心;“评”则彰显着积极语用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文本,去感受、体验文本跳动着的内在的灵魂。
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注文本中的写作细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如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并将其与笔者所呈现的这样的句子进行比较——“昆虫落下来,折好膜翅,收拢硬翅”。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汪曾祺先生不仅善于应用修辞,而且对昆虫的描写非常地细腻,不仅仅展现了昆虫的外形,而且让我们能够闻其声、嗅其味。全语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充分地调动思维、想象,形成一种阅读的通感。有了阅读的通感,学生就能对文本产生一种移情性的感受、体验。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文本就不是单薄的,而是立体性、综合性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构建画面,从而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有了这样的一种对文本的全息感知,学生就会展开积极的全语用。如在对教材文本插图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将原先干瘪的句子,如“一只蜜蜂落在一朵花上”改写成“一只有着老虎纹一样的蜜蜂落在了火红的月季花儿上”,等等。在言语输出、信息输出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我的想象,将自己想象到的相关的图画、声音等融入自己的语言文字之中。如此,学生的写作就成为一种画面性、声音性的写作。
全语用是一种积极的语用。在促进学生全语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情境之中,从而能获得一种全感官的立体感知。情境是学生全语用的根基,是学生全语用的载体,也是驱动学生全语用的动力引擎。
三、深度语用:让表达更丰富
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关于“积极语用”有一个“算式”,即“积极语用=自觉语用×全语用×深度语用”。这里,我们姑且不研讨这样的一个算式的科学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积极语用应当是学生主动、自觉、全身心卷入的、富有深度的学习”。深度语用,追求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境界,即“言意兼得”。研究表明,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要经历“言——象——味——言”的螺旋上升、循环往复过程。作为教师,要依托文本语言,聚焦语用元素,引导学生比较、辨析,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力、想象力、实践力等。深度语用,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学习力的提升等。
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一文,笔者围绕着课文的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问题如“课文中小珍珠鸟是如何逐渐亲近‘我’的”等,围绕着文本,学生展开了有深度的文本精读、文本细读。为了引导学生的文本细读,发掘学生的语用深度,笔者让学生采用一种“对比的方式”,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品析,让学生的文本思维、想象等深入到文本的灵魂深处。如课文中在描写珍珠鸟熟睡的时候用了一个字“趴”。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改用成“站”?在比较性阅读中,学生认识到文本中的一个小小的词语——“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对主人的一种信任、对作家的一种信赖。有学生说,“趴”字表现了小珍珠鸟睡得自然;有学生说,“趴”字表现了小珍珠鸟睡得熟;还有学生说,“趴”字表现了小珍珠鸟对主人没有一点防备之心,等等。通过对比辨析,学生能领略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到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
这样的一种深度阅读、深度分析表达,必然能促进学生的深度语用。有了这样的一种“推敲”,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对自我的言语表达进行审视、辨析、打磨。
深度语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作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深度语用,推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语文生命生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义的把握,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言语应用。积极语用意味着教师要重塑一种新的课堂哲学,即从传统的“接受本位”的教学范式转向“表达文本”的教学范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式转型,为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