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性的火花在心灵中闪烁
作者: 陈凝洁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师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功能。语文课文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挖掘教材中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的做法才是人性化的,是涵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人文素养的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通过确立研究性课堂学习方式,创设网络型课堂思维信息场,构建多向互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创设动态和谐的语文学习群,建构立体语文教学空间,创设充满人文意蕴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体验习得性培养,真正达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一、主体与主导并重,确立研究性课堂学习方式,创设网络型课堂思维信息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个人思考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应该是学生见解的忠实倾听者,也应是课堂中最积极参与学生讨论的“学生”,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在内心不断积淀文化素养。
《皇帝的新装》这篇被认为“是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天性”的杰作在中国流传甚广,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多年来一直保留的经典教材。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感情朗读的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在心灵上深切感悟到人物心理活动及性格的教学目的。学生自读时,我点拨学生可以与小组同学进行沟通探讨,在人物的语言旁标注上当时人物的心理情感特质,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的活动,看谁能通过恰当的朗读体现出人物的复杂心理。
学生在揣摩皇帝去看新衣时的心理活动时发生了分歧。大部分同学认为皇帝看新衣时的心理是急切的,因为他嗜衣如命。但有个别学生却认为皇帝最主要还是想通过衣服的神奇功效来测试一下他的官员,理由是文章中的一句话说“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但大家不大认同。这时,我说:“同学们,谁能说一下,当随员们向皇帝大肆推荐、赞美新衣后,皇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学习说:“吃惊。”我进一步问:“哪一种吃惊?”学生说:“没想到的吃惊、非常意外的吃惊。”我再次追问:“没想到什么?”学生突然顿悟,原来皇帝既没想到自己看不到,而且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是不称职的,实在是骇人听闻!故而那种惊讶已经是彻底的、不自信的怀疑了!结论出来了:皇帝非常狡猾但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故而皇帝看新衣的心理就不言而喻了。
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角色定位,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信息网络关系,通过每个学生自主发散等形式的交流,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研讨问题、交流观点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动脑、动口、释疑解难创设机会。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思维信息场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思维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心灵中闪烁。
二、个性与共性兼顾,构建多向互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创设动态和谐的语文学习群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多向互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倡导动态和谐的语文学习场群的构建,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教师应积极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文本内涵。学生作为学习的共享者,成为高度自主的体验人、学习人和享受人。
例如:在《简·爱》的阅读导读学习中,围绕“爱”的主题学生见解虽然幼稚直白,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小说中有很多经典的对爱情的诠释句子:“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有学生提出了质疑。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是简在向罗切斯特表白。”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是在质问。”我追问道:“质问什么?”一个学生突然说:“我明白了,这是简在质问,她并没觉得自己与雇主之间不平等。”我继续追问:“他们平等吗?”“平等!”“不平等!”不同的回答此起彼伏,我静静地看着学生,没有下结论,课堂沉寂下来……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一个女生大声地念起来……掌声响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学生个体感受通过师生思维交流的互动达成了认识上的共识,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多向度的思考、体验、理解与表达充满了生机、灵气和个性。师生和谐的交流,辐射到每位听者心中所产生的共鸣和撞击出的火花是个性和共性最无声而恒久的交融。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出的思维潜能、思维的意识、创新思维的精神更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
三、情感与双基共赢,建构立体语文教学空间,创设充满人文意蕴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在弘扬人文性、个性化学习的今天,建构立体语文教学空间,铸就柔软、智慧、理性精神,汲取文本文化精髓,创设充满人文意蕴的语文课堂成为必要。《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为使课堂氛围与文魂相协调,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上追求一种简约、巧妙的教学环节,力求通过简约的环节、巧妙的多角度的阅读设计,为学生学习全文营造浓浓的爱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创设独特感悟体会的广泛空间,让学生感悟爱、体会爱、品味爱,使学生对爱的认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感悟爱: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自主读,自由读,自选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开放性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初始,通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让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感悟课文的内容,初步感知文章“和睦温馨”这个贯穿全文、统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学生学习全文营造爱的氛围自然添抹上了看似不经意的一笔。文中平淡蕴情的精雅的句子比比皆是,处处皆体现出一种淡淡的温情、暖暖的亲情。“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谈谈自己的感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取句子,理解、品味课文,为学生创设出感悟体会的广泛空间,多角度地感悟爱,为营造课堂浓浓的爱的氛围蓄势。
体会爱:通过理解“分歧”体会爱,阅读小诗诠释爱,为营造课堂爱的氛围进一步蓄势。教师的课堂质疑:“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母亲要走大路,为什么又改了主意?学生自主合作的交流,自然达成了共识:“我”因为尊敬母亲,爱母亲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因为爱孙儿,爱儿子,为了帮儿子解决难题,而改变主意,走小路。在这样一个拥有顺从谦让的老母亲、敬老有责任感的“我”、贤良温顺的妻子,饱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的家庭中,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自然而然地凸显于课堂爱的氛围中。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未来,一只递给历史;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这首诠释爱的小诗,进一步升华了全文的主旨:对家庭的热爱,对生命、责任传递的珍视。教学中爱的氛围蓄势完成。
品味爱:让学生体会爱的真谛、回首自己生活中爱的细节、品味爱的珍贵。学生回首自己生活中爱的细节之后,教师深情朗诵:
“父亲,是一米阳光,丝丝缕缕地包裹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母亲,就如同是一缕春风,时时刻刻地抚慰着我们,浸润着我们!”
课堂最后以一首《让爱住你家》作结,让学生久久沉浸在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了爱、体会了爱、品味了爱。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让爱愈来愈清晰,全文爱的主线、爱的主旨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升华。学生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立体轨迹上进行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课堂爱的氛围的营造达到了高潮。
立体阅读课堂关注学生情感基础,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体悟人文情怀,学生多向度的思考、体验、理解与表达充满了生机、灵气和个性。阅读课堂,要充分依循阅读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在熏陶浸润、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察阅读的快乐、阅读的收获、阅读的魅力。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站在学生个体基础感悟能力上,充分调动他们感知一切、表达真切感受的品质,运用启发、品味、探究、共享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学生幼小心灵中播下情感思维的种子,是阅读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当然,人文性是语文基本特点,但并不能扩展为凡是具有人文性的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能解决“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同样,“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也不必全部搬进语文课堂,事实上,语文教育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人性化语文教学就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体验,每个学生个人情感基础,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作用方式应该是熏陶渐染而不是规模锻铸,要构建起面向每一个学生情感、体悟、思维的情绪场,是自悟、自娱、自我的培养过程。在符合学生认知兴趣特点及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多边互动的学案中,在师生、生生间合作探究中,在学生自我训练逐步走上“自学——探究——自悟”的学习之路过程中,在充满了“语文味”的课堂中,语文课堂才会充满魅力和活力,让人性的星光布满师生思维的每一隅,人性的火花才会在学生心灵中闪烁。
作者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