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导方法新探
作者: 刘涵琳语文即语言文字,是我们交际和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与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是语文教育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当前阶段的教学不再是唯分数论的教学,教育也在逐渐地从育分向育人转变,而在育人的探索当中,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因此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育人探索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优势,让学生在情感的品味、思考中接受优秀价值观的熏陶,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一、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需要做好课堂教学指导
(一)入画,用景引情
在教学课堂中要想做好情感教育的指导与渗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更生动的教育资源,将抽象的文学字眼转化为更直观和更具象的教育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去体会文字中所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从而在真实情感中做到用景引情,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以《海燕》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初步地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的形象。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三个海面景象,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调动学生各个感官,让学生从更直观和更生动的视频中,去体会当时战斗环境的恶劣,去体会海燕的英勇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海燕飞翔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飞翔、穿、掠、直冲乌云”等修辞手法,既让学生体会海燕的快速敏捷和矫健勇猛,也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认知和思考去想象“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风击浪的雄姿”。最后,教师可以再次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此篇文章所创作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去再一次分析和诵读文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在诸多直观资源的辅助下体会“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用更直观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和更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形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
(二)晓情,用情引思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做好情感教育的指导,除了用更直观和更生动的教育资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外,还需要教师利用资源的拓展,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之中,去品味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主旨。因此在实际教学的探索当中,教师要让学生“晓情”,并用“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教育,以此来充分地发挥情感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关于袁隆平先生的纪录片来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对袁隆平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有基础的了解。然后再利用互联网做好资源拓展,例如为学生展示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报告,使学生了解全世界每年还有600万的学龄前儿童因为饥饿而丧失生命。以报告数据引导学生情绪,再结合袁隆平先生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其产生敬畏之心。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初步的阅读,再结合视频纪录片的内容,让学生以时间顺序整理文章中具体写了袁隆平先生的哪些事,正确理解“绿色革命”。
教材内容与导入内容的结合能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对袁隆平先生的认知。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数字资源为学生展示《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文章,让学生仔细地阅读,并比较这两篇通讯在写法上的异同之处。以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更具资源拓展性的课前导入教学体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文章,在情感共鸣中引发学生对“节约粮食”的思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的精神和意识,并且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将勤俭节约的精神与意识融入于生活实践当中。
(三)入理,寓情于理
依托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去品味文章情感,接受情感的熏陶之外,还需要利用情感教育中丰富的哲理来启发学生和感染学生。因此在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还要把握好教学的“启发”,让学生探究这些存在于具体形象之中的、凝聚于具体画面之中的“哲理”,在不断地启迪中“明理”。
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要结合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指导和熏陶,并利用多媒体更直观和更丰富的教学优势对学生进行细节的启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为学生播放下雨天和晴朗天气的视频,结合这些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当你面对下雨天时静静地坐在窗外,看着雾蒙蒙的天空,雨滴从天空上滴下,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太阳当空,晴空万里,春风温暖而又和煦,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再让学生初步地阅读文章,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去品味文章中所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在此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教育。例如文章先是写洞庭湖变幻莫测的奇观,然后再把天气的阴晴与游人的忧乐进行联系与对比,是从景到情的一种过渡。从景出发,引发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具象思考,从“启”中做好指导,让学生能够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做到寓情于景。
二、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需要做好学生自主思考指导
(一)阅读思考,交流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做好情感教育的指导与渗透,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当中的主体,是让学生在品味文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但是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不同,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引发学生对具体文章的思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交流情感,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例如在《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孟子主张“舍生取义”,文章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让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思想见解,有着自己不同的价值主张。面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开展辩论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主题设置一个“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否还具有价值”的辩论活动。在确定辩论主题之后,教师开展投票选举的活动,“舍生取义主张在当代社会不具有价值为反方”“舍生取义主张在当代社会具有价值为正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支持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进行“互换”,也就是让正方和反方学生的观点进行互换,然后再开展主题辩论活动。这样的辩论活动,既能够通过思维的拓展来开阔学生视野,还能够引导学生做到“换位思考”,让学生了解“存在即合理”。通过生生互动来进行全面和多元的情感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看待事物,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和观点,以此在更具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情感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渗透,培育全方位发展的人。
(二)写作思考,寓情于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写作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写作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去仔细地品味和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与内涵,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在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结合写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以《孔乙己》为例。在具体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文章的赏析指导,让学生通过更具细节和更深入的理解来分析“孔乙己”。例如文章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同时肖像描写还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遭遇,活化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文章还采取了很多的细节描写,例如透过服饰的细节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透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述,揭示了孔乙己善良的心地。通过具体的细节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的形象,并在文章的信息品味中形成独特的个人情感。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按照文章的写作方向,依托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仿写的过程既是学生进一步分析和品味文章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去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所写的作品收集起来,开展班级内的交流与探讨活动,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分析和探讨自己对文章的了解。通过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对文章情感的品味寓于写作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当中的情感指导与渗透。
三、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需要做好课外教学指导
在依托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指导和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想象更具体和更丰富的情感画面之外,还可以结合文学作品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依托研学旅行拓展教学范围,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具象情感,从而进一步加深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指导和渗透。
例如在研学旅行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特殊的节日对学生进行主题研学指导。以“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特殊节日为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烈士陵园开展“敬仰烈士”的研学旅行活动,或者是带领学生走访革命圣地,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客观环境的浸润和主观认知的渗透中让红色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血脉和优秀品格。在“敬仰烈士”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怀着崇敬的心向为国牺牲的革命烈士鞠躬,让学生回忆《记念刘和珍君》《最后一次演讲》等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在客观环境的浸润中传承红色血脉,在主观认知的渗透中弘扬革命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助力学生多元与全面的成长。
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情感教学实践探索当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教育不是理论知识灌输的教育,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品味文章积极情感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和创新教学方法,用多媒体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直观认知,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知,用课外延伸的教育,让学生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强化和深化。只有做到全方位和渗透性的教育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优秀作品、优秀情感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从而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全方位发展的人。
作者简介: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