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写作学情,提高写作支架的实用性

作者: 缪兴旺

一、问题描述

在最近一次布置的议论文写作中,部分学生的审题立意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文标题表述不清或不符合材料意思,但内容又与作文材料有一丝关联;二是审读材料不太准确,立意模糊不清或前后不能保持一致。

二、学情分析

作文材料:有位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把它摆在街口,公开征求意见。一个鞋匠走过来,反复观察琢磨,指出画上的靴子有差错。画家赶紧拿起笔,把错处重新画过。鞋匠又继续观察,接着说:“我觉得,这脸画得有点大,肩画得有点斜……”画家忍不住打断他:“朋友,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经过分析样本和访谈,我发现:不少学生无法辨识作文材料中一些关键词的概念;即使他们顺利地提取了关键词,明确了立意,但由于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行文中不能一直贯穿下去而中途易辙,这样很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偏离原先立意。这让我意识到,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交给学生抽象的审题立意方法,可能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还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出现偷换概念的学生的思维流程大致如下:画家征求意见,鞋匠分别评价画中靴子和人物;对鞋匠的两个评价意见,画家态度截然不同(概述)——画家不够包容、尊重或傲慢偏见(推论)——批评是一门艺术、社会需要包容、学会尊重别人、忠言逆耳利于行(立意)。

学生对材料的概述抓住了材料的关键词“评价”与“取舍”,没有脱离材料的内容,立意却偏题了。原来学生在推论环节上犯了偷换概念的问题:他们没有具体分析材料,把画家否定鞋匠关于人物品评建议的行为看作了是对鞋匠的缺乏包容、不尊重,是画家的傲慢而带来的偏见等。这样,就从鞋匠的“评价”与画家对建议的“取舍”推论出“包容”“尊重”“批评”等内容,核心概念也就被偷换了。

三、课堂实践

针对学生出现的上述问题与分析,我尝试借助概念辨析和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审题立意。

1.概念辨析,明晰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我尝试引入与之相反(相对)、相近(相似)的概念,在比较相近、相反概念的过程中,揭示本质区别,厘清模糊认识,从而达到讲清道理的目的。

【澄清“评价”与“批评”的教学片段】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评价”与“批评”的区别。

生1:“评价”是对人或事进行判断、分析,并给出相应结论。“批评”则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好像“评价”比“批评”的词义范围要广一些。

生2:“评价”多趋向于中性的,而“批评”是贬义的。

师:不错啊,这样的对比分析,既让我们了解了“评价”与“批评”的不同内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行文思路哦。

鉴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混淆的相似概念“评价”与“批评”等,我们非常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澄清它们的区别。

2.思维导图,助力审题立意。在明晰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我尝试运用《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2期陈超老师《思维导图:让议论文写作更有条理》为学生示范如何借助思维导图审题立意。

第一步,提取要素:学优生、学困生、亲吻、巴掌、分数。

第二步,组合与分析要素,画出思维导图。

陈老师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抓住焦点“分数”,从而明确立意:“学优生考100分时被亲吻,退步2分就挨了巴掌(惩罚);学困生55分时挨了巴掌,考试及格后却被亲吻(奖励);分数成了影响‘待遇’的关键,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尺度,唯分数论的背后折射出教育乃至社会的问题。”

第一步,学生参考示范,相互讨论,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完成材料作文“鞋匠点评画作内容”的审题立意。

第一步,提取要素:画家、鞋匠、画作(人物、鞋子)。

表1:思维导图

关注写作学情,提高写作支架的实用性0

第二步,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打开思路,思考立意角度。

从鞋匠的角度:评价画作中的鞋子;点评画作中的人物。

从画家的角度:认可鞋匠对鞋子的评价,并作修改;否定鞋匠对人物的点评,并打断鞋匠的话。

聚合点的思考:画家认可与否定的原因各是什么?(这是关键点)

第三步,最终确定参考立意。

①合理地建议(或评价),智慧地取舍。②发出评论需谨慎,接受意见要审慎。③“知之”可善言,“不知”不妄评。④评之有理,纳之有智……

四、我的反思

以往的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而对学生是怎么写的以及写作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有效指导等,则较少顾及和研究。

根据两班的写作具体学情,我选择从审题立意和写作思路入手。毕竟作为普通班级学生,大部分在审题立意和写作思路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我们不能止步于仅仅教授学生粗枝大叶的审题立意方法,最为紧要的还是要根据具体学情(个性化与差异化),基于真实情境开发具体实用有效的写作支架,帮助学生穿越写作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9年度课题“设置学习支架促进高中生写作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JK19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安徽省宣城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