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文言文课后练习的梳理与运用

作者: 余美琴

课后练习作为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者意图,初中文言文课后习题也是这样。梳理文言文课后练习,能够有效细化单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浸润在相关的民族情感和气节中,也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

一、梳理文言文课后练习结构类型

统编教材课后练习是以“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呈现的,与之前人教版的“练习”“研讨与练习”相比,体现出编者在课后练习设置上的重要转变:“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强调的是学生从应试型的机械记忆转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追求语文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梳理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中10篇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每课安排了4—5道题,共有近50题。根据题目涉及的训练目标要求,可以将这些文言文练习题分为“记忆—积累型练习”“理解—应用型练习”“探究—拓展型练习”三大类。其中占比最多是“记忆—积累型练习”,训练的内容包括词句翻译、背诵默写以及相关文言常识,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记忆以及对文章精彩片段的积累;其次是“理解—应用型练习”,涉及对文言文的词、句、段、篇的理解,还有课文主旨、作者的追求,训练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对文章加深认识,并努力实现认知能力的正迁移;“探究—拓展型练习”占比较少,这一类练习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延伸性的实践性练习,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不仅开阔视野,而且促进知识迁移,促成知识和能力实现相互转换的目标。

二、梳理文言文课后练习教学指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初中文言文提出的是“学习简易的文言文”的要求,课后练习自然应体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1.类型多样,题量精练,适配学生文言文学习需求。仍以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题为例。每课4—5道的题目,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部分,每道题题干简明,指向性强,确保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活动目标清晰。

如学习《狼》一课,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作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前提下,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课后练习前两道题在“思考探究”部分。对照单元导语可以看出,第1道题指向的是训练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重点的能力,第2道题指向训练学生在精确捕捉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中学习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二者配合在一起,适合学生在文言文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2.在开放性中指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梳理、研读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可以看出在“探究—拓展型练习”和“理解—应用型练习”中,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增多了。此类练习关注学生有效使用学习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其教学指向在于沟通语文学科内部以及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第5题:《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等,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很显然这是属于积累拓展方面的训练要求,教学指向是让学生通过信息检索、分析、研判、处理,帮助学生明晰成语的渊源,丰富学生对成语的认知,提高思维水平。

三、如何有效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

练习虽然居于每篇课文靠后的位置,但并不是说在课文学习完成之后才进行练习题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教学需要,适时将练习内容融入课文教学中,以更好地发挥练习的作用。

1.在练习中积累文言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字词、常识属于基础性知识,需要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形成文言学习的基本能力。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中涉及字词的解释、积累、应用类题目有近50%。借以训练课文中重点字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以利于学生有效积累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借练习指引文本阅读。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在促成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自主建构文言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练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如《卖油翁》课后练习第四题是在引入对课文主题质疑的观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对这样的练习设计,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借助课后练习要求,指导学生在读中思辨,以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意蕴,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总之,教师在使用初中文言文课后练习时,需要充分研读,全面领悟,根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