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素养“读”出来
作者: 吴秀丽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教材内容以及各种阅读材料及阅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上关学生语言基础的习得,下联学生习作表达的成长,还是文化传承、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的载体。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为目标,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一、以读为媒,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本,其中所展现的思想和人文情感熠熠生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在教育和熏陶中健康成长。基于此,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通过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理解语言,感受思想,提升阅读效果。
1.强化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吟诵和朗读,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理解文本的情感价值以及哲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诵读,合理安排时间为学生诵读提供机会,同时强调语言的节奏,提升学生的诵读体验。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展现文章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学生对句子划分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标点符号进行断句,还能够根据符号进行停顿,根据节奏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形成语感,进而理解古文的含义。诵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应反复指导,促使学生学习自主划分节奏,主动诵读,并在日常学习中形成语感,提高小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比较阅读,把握语言
在小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认为文言文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在阅读中失去了动力。对此,在古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重点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现代汉语经验完成对古文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古文阅读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的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也”中的“教学”。在这里“教学”即教与学;现代汉语中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在这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教师应启发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经验找到这种联系,建立起词义的“关系链”,并引导学生探究汉语言中的规律,以及在古文中特殊的表达,夯实学生汉语言基础。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二者既密切相关,也存在差异。在初中小古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认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异和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提高对汉语言的理解能力。
3.拓展阅读,丰富体验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不仅强调课内精读,更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的资源和路径。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立足课内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同时指导学生实践应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例如,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这一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隐喻并结合教材中的课后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即为学生提供《资治通鉴·唐纪八》中唐太宗与封德彝谈人才选拔的古文片段指导学生翻译君臣的对话,并根据《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点进行思考,理解识别、选用人才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经验进行翻译,更是联系课文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思考课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深化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古文阅读经验。
二、以读为媒,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要想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就必须重视客体刺激,重视主体刺激,重视兴趣激发。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要“教人求真”,学生要“学做真人”。这里“求真”理念在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中的融入要注意学习的精准定位,指导学生在扎根教材的基础上选准话题,在文本品读中有感而发。
1.扎根教材,有的放矢
新教学观强调要引领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探索、追求、思考和创造。为此,初中语文微写作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在扎根教材的基础上以“本”为本,在教材的学习方向指引下开展模拟化练习,让写作有的放矢。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为主题的微写作练习中,引领学生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扎根教材,解读文本。学习文本如何通过介绍岩石对时间的“记录功能”讲述时间的脚印。第二步,联系生活,印证文本。这里的“求真”理念的融入通过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个人实践,在分析岩石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有的放矢地学习文本在写作中辩证的观点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第三步,有的放矢,随文练笔。这个过程主要是引领学生选择生活中的某个事物作为“时间的脚印”的记录者,然后在解析中实现对自然发展变化和历史痕迹的真实记录。
2.选准话题,激发兴趣
波利亚指出,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发现中去理解,这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为此,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找准话题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发现中深入理解,在“求真”理念的深入解读中完成写作练习。
例如,在鲁迅《社戏》一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查找文本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定位微写作的主题,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挖掘童年的回忆,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尝试微写作的练习。其中,有的学生指出,结尾处那“夜似的好豆”和“夜似的好戏”给自己的触动很大,学生在微写作中找准写作的主题,从回忆曾经的美好到永远逝去的怀念。
3.文本品读,培养语感
初中语文微写作的练习要扎根在学生对文本品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发现、研究、探索文本的过程中品读语言运用的奥妙,感受情感表达的技巧,进而深入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贺敬之《回延安》一文的微写作教学中,对于文本的品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读语言。通过自读、齐读等方式感受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气势。二是读情怀。这里要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要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三是读表达手法。文本中语言的表达和思路的建构都非常精妙,在读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在“求真”的本色感悟中学习体会文本中语言和结构的艺术手法。接着,在微写作的练习中,要让学生从三个“真”入手。一是情真。语言表达要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浮夸,不做作。二是意真。表达的主题要鲜明,不东拉西扯,要突出主题。三是要言真。语言要真实自然,不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以质朴生动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三、以读为媒,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的学习理念可以指导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主问题,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线索、关键词句、文本矛盾处入手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通过巧设问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提升阅读效果。
1.巧设基础问题,深化文本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巧设基础问题,引领学生在文本分析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实现创新阅读。
例如,在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的阅读教学中,基础问题的设置从三个方面进行定位。一是“读什么”。从文本阅读之前定位阅读目标,即情感、语言、结构方面的条理化学习。二是“怎么读”。学生自读初识文本内容,然后通过教师导读中问题的设计和师生互动的分析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三是“学什么”。这个是文本分析的关键之处,引领学生自设问题,在自读自问自答中实现对于文本某个点的个性化分析,在整合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深化文本感悟。
2.巧设思辨问题,强化欣赏品味
“学贵有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在设疑解疑中进行思辨阅读。教师通过巧设思辨问题强化学生的欣赏品味,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在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思辨问题的设置从文本的题目和内容入手,引领学生思考文本在回忆作者母亲的情感表达中是否只是单纯表达对自己母亲的情感,并对比朱自清的《背影》,体会这两篇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在思辨阅读中,学生认识到朱德感恩母亲对自己的培养,并以回报母亲为契机,立誓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快乐的生活,这是从个人小义到民族大义的升华;而朱自清先生则从“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中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积累,在读中深化了思辨,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3.巧设探究问题,自化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让学生获得自己学习的尊严。为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巧设探究问题,引领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主学习中自化审美情趣。
例如,在茅盾的《白杨礼赞》的探究性阅读中,引领学生结合文本思考结尾处关于楠木和白杨的对比,在自化审美情趣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进一步剖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问题探究中升华认知。有鉴于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要注意从语文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教育,从而给他们的审美和文学欣赏提供适当的标准和依据,要引导他们能够自觉地接受健康精神文化的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性。
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如果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轨,必然会影响学生写的水平。落实读写结合机制,让学生在读中寻找文本之留白,在写中升华神韵,这是重中之重。总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即指导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比较分析,促使学生把握语言;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高登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