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革命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

作者: 丁家衡

在语文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祖国的认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需要凸显的人文性主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就初中学生而言,了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了解当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革命的历史。

在革命历史中,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文化。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自然也就成为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而课程标准对革命文化的教育有明确的要求。结合课本教学,并适当进行拓展,用地方革命文化故事对学生进行熏陶,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思路。革命文化的教育不能过于抽象,也不能过于显性。这是因为教育的重心是革命的文化,而文化往往是以渗透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革命文化教育,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怎样把革命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对语文教师是个挑战。这一挑战就在于有效的革命文化教育并不是与语文课程的简单相加,所追求的应当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两者相结合的意义,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到恰当的结合途径,当然也需要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语文课程与革命文化的教育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进入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一、革命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意义

革命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的意义看起来不言而喻,但是真要说出意义且不失于空洞却并不容易。因此,理解其意义其实是很有研究空间的。笔者以为站在学生的角度认识这一意义,是最为恰当的选择。既然面向的是初中学生,那自然也就要站在初中学生的角度去认识这一意义。对此,笔者的认识有二。

第一,初中阶段的革命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不是一个空洞的表述。当下的初中学生精神世界的素材主要来源是课堂上的学习与网络素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应试状态下的初中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用于考试的内容往往只是机械接受,很难形成真正的认识,而来自网络中的资源,往往只是用于精神放松,很难起到塑造精神的作用。反之,在语文课堂上借助课程资源,有机地渗透革命文化素材,不仅可以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还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业负担的同时,能够放飞自己的思维,能够在对革命文化资源加工的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看似无意,实则有意,但所起的作用恰恰在于引发学生的无意识注意,有可能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而这也就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很显然,一旦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驻留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在适当的时候调用这些资源,从而起到用革命文化对学生的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第二,初中阶段的革命文化教育,可以影响学生的日常言行。

很多人都会认为革命文化往往只体现在沧海横流时刻,在日常的生活中难以体现。应当说这种认识存在偏颇之处。虽然日常的生活比较平淡,但革命精神却依然有存在的空间,只不过存在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语文课程的实施,让革命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血脉,就可以在日常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就说明革命文化真正入脑入心了。只有在学生的日常言行中蕴含着革命文化的意味,那才说明革命文化的教育是成功的。

二、革命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之一,就是对于事物初步具有了理性判断的能力,但同时由于占有的材料并不丰富,逻辑也算不上高度严谨,因此判断的过程往往并不严密,容易造成判断结果的谬误。因此,在实施革命文化教育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学生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实现革命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良好结合。当然,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果方式不当,那教育的效果就会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篇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这虽然是发生在今天的事件,但是却蕴含着革命文化教育的契机。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对于国家有着什么样的重大意义。在完成了这一基本任务之后,可以就如下几个主题展开深入的探究。其一,“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其二,“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其三,同学们知道在这一壮举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苦付出吗?同学们知道罗阳吗?

这三个主题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而通过对这三个主题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研究课文中所提到的事实,同时也可以将目光引向革命历史。历史中的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不顾一切,而正是这种自我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延续到今天的罗阳和试飞员这样的奋斗者的身上,才成就了今天的国防的坚固,成就了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

事实证明,通过这种解读及延伸,学生所感受到的革命文化就不只是与炮火硝烟相伴的文化。如果说炮火硝烟所伴随的革命精神难以为初中学生所体验的话,那么用学生感兴趣的航母话题,通过故事来创设情境,通过主题探究与问题引导来让学生形成认识,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这个方式运用的过程中,革命文化很好地渗透在主题的感知与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所获得的认识,也就能够体现为革命文化与语文课程相互依存。课后,无论是学生的日常语言,还是偶尔模仿出来的“航母Style”,都是革命文化渗透进学生血脉,影响学生言行的重要表现。

三、革命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小结

追求革命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结合,是落实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的关键途径。在追求两者结合的过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搜集资源,而结合的关键则在于将革命文化的资源纳入语文课程的资源当中去。如果两者能够实现水乳交融,那革命文化在语文课堂上就有了生命力,革命文化的教育也就有了很大的空间。

就笔者的实践经验而言,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实现革命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的结合,还需要教师抓好观念认同、素材搜集、有机结合、适当延伸、潜移默化等环节。只有语文教师认同了革命文化渗透的价值,才愿意去搜集相关的革命素材作为课程资源,才能够使其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也才能在日常的课文解读中将思维延伸到革命文化当中去。而有了这些之后,革命文化教育更多的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了。事实证明,满足这些要素,经历这样的过程,革命文化教育就能够有机地渗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之中。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