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脱俗·妙悟

作者: 叶水涛

围棋者,纹枰对坐,从容谈兵。“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说围棋的三种下法,反映了棋艺的三种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的三句话,说学习的三种情景,反映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学习的三种情景,与围棋的三种下法,颇多相通之处,似可相互参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乃自主学习,为人的本能。人之不同于动物,在动物是特定的,人是待定的。蜘蛛生下来就会结网,新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但蜘蛛一辈子只能结一样的网,婴儿却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人潜在的发展可能,须通过学习才能成为现实,因而,人天生是学习者,学习是人的本能。中国古人说“人不学不知道”——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长知识,增才干,明白做人的道理。“学而时习之”,是为人终身发展奠基,就其本质而言,是引导人从本能走向生命的自觉。“学而时习之”之“习”,是谓练习与复习,强调学习的持续性。有如学下围棋,经反复练习,本手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乃合作学习,能助人脱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不仅是符号知识的习得,也包括人格的互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离群索居、冥思苦想,诚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但缺少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缺乏人际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协调,很难实现人情的练达与知识的创新。这样的学习很难免俗,即满足于一孔之见,陷于自以为是的狭隘和偏执,有如围棋的“俗手”。“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友朋之间的质疑问难,可以开阔人的胸襟,拓宽人生视野,促进认识的深化与人格的提升。有如学下围棋,只有转益多师,虚心悦纳,才能理解深刻,由俗手抵达妙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研究性学习,旨在悟道。中国古人将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见闻之知,一种是德性之知。“人不知而不愠”,着眼点不在知识的累积,更不在现实利益的获得,而在于德性的培育,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己之学,故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独立不迁。“人不知而不愠”,是格物致知,融会贯通,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人不知而不愠”,是潜心学习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修为——非专心致志,不能豁然开朗。所谓“道不远人”,棋道即学习之道,亦合于人生之道——不断地摆脱世俗,走向审美的创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需要长期积累,刻苦专研,潜心体悟。

翠竹黄花皆为菩提,担水劈柴无非妙道。无论学下围棋还是其他,所有的奇思妙想,都来自基础学习,扎根于基本训练。欲速则不达。奠基——脱俗——妙悟,是学习深化的三个环节,亦关联生命提升的三重境界,三者都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融合于社会生活,使生活更幸福,人的生命更精彩。

附:2022年,江苏等七省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