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考“命意”作文创作的硬核

作者: 鞠九兵

立意:高考“命意”作文创作的硬核0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同于“命意”作文。与先前的“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相比,“命意”作文提供的材料具有多义性,内容更宽泛,考生可多角度立意,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千古文章意为高”,没有精当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缺乏灵性的。诚如王夫之所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的高低决定着文章格局与境界的大小,对作文的判分等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文章成败的“硬核”所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考生写作素养的考查,智慧立意成为关键。

一、巧觅“金针”,夯实立意的根基

“命意”作文在题干中有时会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可见审读吃透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立意来自材料,文章的观点、情感甚至所择取的材料都是由材料中某个点触发的。“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材料的“金针”,即关键信息,作文的立意就有了生发的根基。元好问曾诗云“莫把金针度与人”,其实,立意的第一步应是“巧觅金针度与文”。

1.抓住陈述对象

“命意”作文中,叙事类的材料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的陈述对象往往特征较为鲜明。对于这类材料,我们首先要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然后由各个不同的对象入手从不同的侧面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分析,弄清“写了谁”和“怎么样”,以寻求立意的最佳切入点。抓准抓全了陈述对象,立意也就有了抓手,纲举自然目张。如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以“水”和“盐”的关系命意,旨在让考生能从恰当地将“盐”溶于“水”才能调和出可口的“美味”的生活现象入手,确立“百味调和方显壮美人生”的立意。

2.紧扣关键词句

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往往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首先必须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千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后要从材料中找出议论、抒情或阐释观点的句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层分析,进而深刻理解材料的含意。考生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确立文章的意旨自然不再是难事。

3.深挖材料意蕴

材料只是现象的描述与再现,要想挖掘它的本质,就必须穷根究底,追本溯源。材料中的陈述对象往往都蕴含着一定的喻义,审题时一定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物到人,层层深挖,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以便使立意得到升华。命题者的观点和态度总会或显或隐地包含在材料之中,认真揣摩这些观点和态度有利于迅速确定立意的方向和深度。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善于依托材料内容作扩展性推想,推己及人,举一反三,通过辩证分析,深挖材料内涵。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感情色彩和褒贬倾向,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细品味其中的内隐意蕴,有利于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从而确定最佳立意角度。总之,深挖材料的内在意蕴,进行有效拓展分析,可以使作文的立意与材料形成精神的、深层次的、浑然一体的契合,文章的品质自然也可以胜人一筹。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所给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是一群探险者和蝴蝶,关键词有探险者、山洞、蜡烛、蝴蝶,关键句是“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材料中还暗含一层时间先后的比较,“刚进入洞穴,发现蝴蝶安静地栖息在洞壁上,数日后,蝴蝶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整则材料对“探险者发现蝴蝶主动退出”的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对探险者的行为对蝴蝶的生存产生影响是持否定、警醒态度的。

由此,本文应当从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角度立意,关注材料中关键词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对象,紧扣关键句深入阐释“小”和“大”的关系。从人文视角的广度透视、反思人类物质化的发展给自然生态造成破坏的可怕现实,从生态情怀的高度观照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和融共生的美好愿景。人文与生态的交织彰显着立意的高远与不俗,文章也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二、抽象整合,凝练聚焦的观点

“命意”作文中,有不少作文题是由多则材料组成的。这些材料有的观点相同,有的观点互补。对于这样的多则材料,我们一般可以采用“抽象整合”的方法来处理。通过寻求、提取它们的共同点或者将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抽象凝练成一个聚焦的新观点,使文章立意更加贴近命题者的意图。如2020届南通市第三次调研测试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三则材料均指向“平凡(普通、平常)”与“伟大(不平凡)”的关系,且暗含“平凡(普通、平常)”可成为“伟大(不平凡)”之意。因此,本文应当紧扣住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来凝练统一的观点,这样的行文立意自然就有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也有一些多则材料,观点都是正确的,但单独来看又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就要善于把它们整合起来,不能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要让它们互为补充,形成一个聚焦而全面准确的观点。

如有一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一“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不要受到他人的干扰;材料二强调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听取他人的指导。两则材料看似相反,实质互为补充。通过整合后,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立意:既要有“走自己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求教精神,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这种角度去行文,不仅观点新颖而且富有思想深度,自然就会受到阅卷者的青睐。

三、创意联想,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江苏高考六类判分等级中,立意准确、正确最高等级是二类,最高判分是62分。很多学生的作文,虽然立意正确,但面目相似,好像搞的批发,都是“一路货色”。这样的文章由于缺乏独特的个性和新颖的观点,阅卷老师就会觉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分数之低也就可想而知。那么立意如何做到拒绝“大路货”、新颖独到呢?我们可以采用创意联想的方法,通过发散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

可以对材料进行相似联想,看看古今中外有哪些和材料相似的情况,可以从中总结什么规律,得到什么启示;可以对材料进行相关联想,思考古今中外有哪些人事和材料相关,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可以对材料进行相反联想,考察古今中外有哪些和材料相悖逆的人事,从中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吸取哪些教益。如下面这则材料: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抓住它们去多角度全方位展开创意联想,就可以产生一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不俗立意。

①“一片金黄”——“一穗泛青”:“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得不偿失。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要学会放弃。

②“准备收割”——“已经落地”:正是由于农夫一味地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③“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四、巧妙切入,开掘思想的深度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鲁迅先生也曾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这两位大家告诉我们作文立意切口要小,挖掘要深。如下面这则材料: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

①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两句名言,正是当下许多人生活的最形象写照。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两句名言,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场景,共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手机关闭了人们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好多学生就事论事,写家庭聚会、同学聚会低头玩手机的场面,揭示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因面目相似,导致写作水平高的分数打不上去,水平低的更是得分平平。也有一些学生往思想纵深处开挖,得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深刻而有见解的立意,如:

一学生以《手机突围》为题,从玩手机和吸鸦片的相似姿态切入,敏锐地察觉出手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精神鸦片,得出立意:在沉迷手机的低头状态中遗失了人性原本的光辉,变得冷血,冲动,脆弱,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英雄主义。理智的我们需要一场突围、一种改变、一份觉悟。不可让精神被手机束缚,让思想被手机改变,不能使手机成为高科技鸦片,若此,便是一个民族堕落的起步。

一学生以《百年孤独》为题,以拟人的手法写手机对人的诱惑,立意为:手机让人众叛亲离,迷失了自我,只剩下百年孤独。

一学生以《手机症候群》为题,以医生的身份为手机症候群诊治,发出呼吁:放下手机吧,还这个世界正能量,脚踏实地,摈弃精神鸦片吧!

一学生以《别把自己娱乐死》为题,从玩手机切入引出科技时代各种物质享受、娱乐法,发出严正警告:别把自己娱乐死!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一篇好的作文就应当具有这样一种“思维着的精神”。正是由于作者不落俗套,选择了较为巧妙的切入口,深度挖掘材料的思想内涵,才使得这些作文的立意具有了不凡的意蕴和气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意”乃文章之魂魄,行文之机枢。“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而“有境界者自成高格”。立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关,智慧立意闯险关,高分作文何难求!

立意:高考“命意”作文创作的硬核1

[人物名片]

鞠九兵,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二级教授。现为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担任过多所省四星级高中的校长,并担任过主管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局副局长。是“教育部中小学名师名校(园)长国家级培训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京苏粤浙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专家”“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教师发展机构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