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漫游语文世界
作者: 罗燕一、拓展性材料的实施背景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本内容涉猎广泛,但不少篇目并没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代,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在理解的时候会有不小的难度。教材中有些课文因为篇幅和内容等因素的限制,课文的情节、语言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学生如果想深入理解课文就需要较长时间,若是仅仅依靠通读课文和教师围绕教本的讲解,就不能充分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广泛收集拓展性资料,筛选并利用好拓展性资料,使教学更深入学生内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性材料是指教科书文本内容之外的、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的材料。这些材料来源广泛,但与课文有相关性,能够作为深入理解课文的辅助性资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如果仅限于课本材料,就难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足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读死书”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更提到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二、探究拓展性材料现实意义
拓展性材料的教学运用,首先,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提供有效的文本资料、图像资料以及视频材料等,更利于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情境体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其次,适时地补充与教本相关联的特有名词材料,作者写作的时间、背景、生活环境、人生境遇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不出学校门,尽知天下事;未历当年事,尽熟事件缘(故)”。再者,利用信息爆炸时代背景下的课文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结合当下生活,在思想碰撞中激荡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体会,指导现实生活,落实语文教育的基本职能:工具性。最后,拓展性材料的运用,还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接收和学习拓展性材料的过程中,增强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运用拓展性的材料,只要材料根植教本核心,能服务于教学,便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长远的探究价值。
三、拓展性材料的选择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在选择拓展性材料的时候,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比如学生年龄、阅读习惯等,以此来保证所选择的拓展性材料与学习要求相符。比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讨论,针对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进行说明。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动物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让学生能够了解小蝌蚪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小蝌蚪,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是需要让学生能够对整篇内容有充分的了解,然后从实际生活中收集小蝌蚪的相关信息,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紧扣文本选择内容
教师选择的拓展性材料,必须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符,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选择拓展性材料。这样的方法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能够从作家角度来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知名作家的作品,所以教师可以推荐作家写的其他文章,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绝句》一诗讲解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杜甫的其他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拓展阅读,更好地了解杜甫以及其不同时期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四、利用拓展性材料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拓展名词,深入文本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部分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生理解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难度。若是仅仅依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能理解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中添加专有名词的解释,效果自然会不同。
比如,讲解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文章,文中出现具有历史、政治色彩的词语延安、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延安精神等。由于生活年代不同,学生难以依靠文章的阅读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就难以突破重难点。这时,适时地补充“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延安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类专有名词,让学生了解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实际上是在追寻和赞扬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的“延安精神”。补充名词资料,学生此时就会对课文有深入的认知,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这首现代诗的内容和传达的思想感情,也能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拓展情境,激发兴趣
拓展性材料的补充还能在课堂上适时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在其中的感觉,从而让学生具有一种进入真实场景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解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荷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师: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教师讲解到这里就自然地朗读第四小节,然后进行提问)
师:文章里的小伙伴是如何看待荷花的?
生:这个小伙伴观察十分认真。
师:你们说得对。那么大家再想象一下,说明观看时间长、说明观看十分认真以及说明观看时展现出爱荷花的表情的词语有哪些?
(展现句式:我××地看)
生:我认真地看。
生:我不停地看。
生:我凝神地看。
生:我出神地看。
生:我目不暇接地看。
生:我集中精力地看。
生:我深情地看。
学生基于“深情地看”这个前提,紧紧跟随教师进入情境中,教师再展现《荷花图》。
师:现在需要认真、聪明的小伙伴不停地、凝神地、深情地观看荷花。
教师此时播放轻快的音乐,让学生伴随轻柔的音乐,深情地、凝神观看荷花图视频。
师:大家都看到什么了?
生:我体会到荷花像活着一样。
生:我好像看见荷花长高了。
生:我自身仿佛摇摆起来。
生:我感受到自己也是一朵荷花,在心中感受到美好。
师:文章中的作者喜欢荷花,因为荷花十分美丽。就让我们深情地阅读文章吧,大家要将荷花的美丽阅读出来。
(屏幕中展示动态池塘图,另一边板书)
学生这样全神贯注地看荷花,在相同的情境作用下,视觉体会“形”的美,听觉体会“声”的美,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有关情境继续交流,真正体会到荷花漂动的形态,以及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并且对文章中的“一阵风吹来”和“风过了”的讲述顺序和构造特征也有了相应的理解。音乐的渲染、视频的刺激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背景,深化主题
课文选取的文章不乏名家名篇,但因篇幅有限,编者进行了删减或改编。如果只是在课文现有的语言文字内进行教学,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相应地补充作者背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如五年级上册的《忆读书》一课,文中列举了作者读四大名著和《荡寇志》《封神榜》等的体会。其实冰心在小的时候读过的书可不止这些,文中列举的仅仅是冰心读书生涯中的九牛一毛,于是适时地补充作者的阅读经历。
根据她的回忆,在十一岁之前,她所阅读到的文学作品,数量惊人,就是现在一个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都不能与十一岁的谢婉莹相比。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她阅读的书目有《东周列国志》《三国志》《水浒传》《聊斋志异》《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凤双飞》。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十一岁的冰心都读过了。这些作品的总字数达上千万之多,对十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补充的拓展性材料很好地突出了冰心确实读了不少书,在长年累月的读书经历中,对好书有了自己的评鉴,而“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更是世纪老人一生的经验之谈,能够引导学生多读好书。
(四)拓展情节,自主阅读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经过自学、交流、评价等过程掌握知识。而教师让学生完成主动学习从哪里着手呢?课文选取的文章不乏名著中有趣的章节,但所选篇目因篇幅有限,不能展示整本书的情节。如果只是在课文现有的语言文字内进行教学,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不能激起学生课后进行名著阅读的兴趣。因此,相应地补充故事情节,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文时,可以补充《西游记》中的其他情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拓展性材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拓展整理,培养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根据要求梳理信息、学习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长期运用拓展性材料结合教学实施,广泛结合课外文化,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还能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找、搜集、整理、汇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突破口,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拓展性材料的合理运用,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拓展性材料的添加犹如锦上添花,能让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接收更大的知识量,从而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尽情遨游。
作者简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红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