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高阶思维的培育
作者: 傅大琴教育家苏加特断言,“未来社会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它将不再需要语文、数学等,而主要需要三种能力,即阅读能力、判别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向未来”。立足于“未来社会”,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那么,什么是“高阶思维”,什么是“语文高阶思维”,立足于“未来社会”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高阶思维,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性的问题。
一、以“互联网”为支撑,发展学生的阅读力
“高阶思维”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较高认知水平上的思维,包括分析性、评价性等的认知、思维。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语文高阶思维不仅仅包括阅读思维,更包括信息解读、判别、选择、应用等能力。其中,阅读力是根基。这里,我们之所以不用“语文阅读力”,是因为在未来社会,阅读不仅涉及人文阅读,更涉及科技阅读、信息阅读、数字阅读。其中,语文阅读力是一个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少年中国说》,笔者打破了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单元教学主题——“爱国情怀”,立足于单元教学的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借助于“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作品鉴赏等。以“互联网”为支撑,笔者将学生分成了资料查阅组、朗诵组、绘画组、论坛组等,不仅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更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些资料等表现、展示出来。这样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是一种立体性、全局性的语文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通过这种基于互联网的立体性语文学习,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了梁启超的人物生平,进而知人论世,对作品有了真切的感受、体验。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追逐梦想”为主题展开辩论,将百年前的中国与梁先生的强国梦结合今日之中国,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阐述、印证、勾连等。有学生从国防展开论述,有学生从人民幸福富裕展开论述,有学生从国力强大方面展开论述,等等。如此,将课文内容与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以“互联网”为支撑,学生的语文阅读就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纸笔式”的阅读,而是一种多模态的阅读。同样,学生的语文阅读也不局限于语文文本、教材,形成了一种跨学科阅读、跨界阅读样态。通过阅读,培育了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以“深阅读”为手段,发展学生的建构力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置身于这样的社会,学生不仅要会搜索信息,更应会判别信息,筛选信息。以“深阅读”为手段,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辨别力和高阶思维。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助推自我学习。
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美国小说家奥莱尔撰写的微型小说《在柏林》,笔者将“关注情节、环境等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作为焦点,引导学生对微型小说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教师可以用问题相机进行点拨、启发。如在学生进行“深阅读”前,笔者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这一主题的?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如此,学生就会从小说的情节、环境等方面展开思考。如“小说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而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从后方截取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场景”。在深度阅读中,学生主动地梳理故事情节,主动地进行阅读交流、研讨,从而深刻地领悟到小说的悬念设置技巧,领悟到小说戛然而止的结尾艺术,等等。
以“深阅读”为手段,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建构力。所谓“语文学习建构”,也就是学生不仅能把握作品的写作内容,更能认识到作品的写作方法、形式等。学生的“语文学习建构力”培育依赖于学生语文高阶思维发展,而“高阶思维”表现为学生能进行语文学习整合、分析、评价和创造。
三、以“再创造”为引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语文阅读不是肤浅的、被动的阅读,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对相关内容进行质疑、批判。当代接受美学十分注重阅读的二度创造。一些后现代的文学评论家甚至喊出“作者已死”的口号。其根本目的,笔者认为就是呼吁读者再创造,发展读者的创造力。
以“再创造”为引擎,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创造力。一般来说,文本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读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捕捉。在阅读、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文本信息进行解码,更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推测、编码。通过对文本信息的解码、推测、编码,能培育学生一双“慧眼”。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一篇课文,不同的人解读出的主题、主旨等是不同的。浅层次的解读就是教材文本文字层面的理解,尤其是通过教材文本中的一些独特性写法,诸如“愿意……就……”等,表达了“祖父和我之间的亲情”。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萧红身世,了解萧红的写作背景,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能超越文本的文字表层,而走向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深度理解,是对作者写作时代、写作状态、写作心境等的一种深度发掘。如有学生认为,文本表达的是萧红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种怀念;有学生认为,文本表达的是萧红对自己童年之趣的一种怀念;还有学生认为,文本中处处闪现童年在祖父园子中的“自由”恰恰反映了写作该文时作者生活的艰难,因而产生了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一种怀念,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呼兰河传》的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再创造走向深层。
从信息技术视角来看,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是一个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认知过程、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积极主动地搜寻相关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筛选、解读、建构。“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学习,应当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高质量的、高阶的语文学习。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发展语文高阶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正由“知识中心”嬗变为“素养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重构。为此,要重塑教师的语文教学观,重塑学生的语文学习观。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要开放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自能性的语文学习。作为教师,要从“全能输入者”转变为“学习策划人”“协调组织者”“体验设计师”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选择、整合信息,从而逐步学会学习!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