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指导,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
作者: 钱佳伟共情指的是同感、同理心。共情能让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学生可以在阅读作品的同时更好地认知自我和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接受作品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和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共情,这样能提升他们的阅读效率。
一、整体感知,唤醒心理体验
(一)概览,把握主体情节
不少学生对“大部头”的作品缺乏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唤醒他们的心理体验。首先可以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基本内容,选择大家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初步探讨。此外,让已经阅读过的学生给其他同学介绍作品的主要情节,唤醒大家的共情,产生阅读欲望。
学习了《宝葫芦的秘密》后,教师引导大家说说主要情节。有学生总结:“王葆的奶奶十分擅长讲故事,在给王葆讲了宝葫芦的故事后,他便想要得到一个宝葫芦。”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大家思考:“那么,王葆在什么情况下想要得到宝葫芦呢?”学生发现:“王葆很懒惰,一旦他发现自己无法完成某些事情的时候,就希望能得到宝葫芦的帮助。”“大家可以猜测一下,故事后续会如何写呢,王葆是否能得到宝葫芦,如果得到了,他会做什么。”这样大家的阅读欲望被激发,就会自主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探究后续发展情况。
了解作品梗概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简单地介绍整本书的内容,又或者指导大家阅读作品的大纲,猜测一下作品会写什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阅读期待也会因此而点燃。
(二)共读,引发情感共鸣
有一些作品展现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和家庭生活,在指导大家阅读此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他们共读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分享阅读感受,更可以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自己面临主人公的情况时会如何选择。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整本书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共读交流,说说从《宝葫芦的秘密》中能得到怎样的感悟。“如果你是王葆的话,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否也想得到宝葫芦的帮助呢?”“最后王葆将宝葫芦丢掉了,开始认真学习。如果是你,你会丢掉宝葫芦吗?”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如有学生提出:“每一个人都想要偷懒,如果是我的话,也会想要宝葫芦帮助我的。而且,我也有可能忍不住一次次使用宝葫芦,哪怕被它害了也不知道。”“我觉得王葆是勇敢的,最后他摆脱了宝葫芦,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不知所措。”在情感共鸣中,学生理解了王葆的心理。
在学生共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书本中和学生现实生活契合度较高的场景,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交流讨论。这样学生能进一步唤醒共情,打通作品和自己生活之间的界限,从而形成共鸣。
(三)关联,对话文本角色
关联指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种和作品角色进行共情的过程,能实现生本对话。为了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和文本角色对话,教师推荐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写下阅读感悟。如可以选择专门的日记本,写下每天的阅读收获,还可以将随时随地出现的想法记录在微博、微信中,定期整理。
教师鼓励大家在每天阅读过后写日记,记录下阅读《宝葫芦的秘密》的具体感受,着重和主人公形成共鸣,体会其内心感受。如有学生读到了王葆在考试的时候对着考卷发愣,希望宝葫芦帮助自己,于是,他的空白考卷和其他同学的考卷发生了交换,被老师发现,他羞愧得无地自容。学生在读到这里后,写下了日记,将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我在考试的时候偷看同桌的考卷,也被老师发现了,我感到十分羞愧。我的行为和王葆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希望能不劳而获。王葆知道羞愧,并懂得改正,我也要像他一样,以后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学生还可以互动交流,实现同伴之间的阅读对话,这有助于形成连续的阅读期待。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用只言片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大家能在阅读和表达中实现与作品人物的心灵对话。
二、夯实过程,探寻情感内涵
(一)聚焦人物,感受人格品质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大家不断探究作品的情感内涵,继续深入和文本人物形成共情。学生首先可以聚焦作品的角色,找出各种细节描写的部分,总结归纳该人物的特点是什么,感受其品质和思想。
《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王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教师指导大家辩论,辩证地思考问题。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王葆贪图享乐的一面,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批评的人物。教师继而引导大家思考:“王葆最后还是丢掉了宝葫芦,你从这件事情上又能看到什么精神呢?”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人总是会犯错误的,王葆知错能改,及时改正,我认为还是不错的。”还有的学生形成了共鸣,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像王葆一样,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只要知错能改,亡羊补牢,就依然是好孩子。”这样大家就聚焦人物,体会到了他的精神世界。
教师让学生总结归纳,说说文章中一共展现了哪几类人物形象,并说说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自己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要如何向其学习,认为哪一个人物的品行存在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探究如何改正。
(二)代入角色,探察行为动机
在共情式阅读中,学生不仅要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还要能换位思考分析。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身上,如分角色诵读、默读感悟、角色扮演、剧本排演等,学生都能深入探查人物的行为动机,从而理解其行为。
学生在阅读《宝葫芦的秘密》后扮演其中的角色,并探究人物的行为动机。“王葆利用宝葫芦的力量,制作了一个起重机模型,当模型倒塌后,大家要求他重新安装起来,他却手足无措。你们说,王葆当时是否预料到后果呢,为何还是选择炫耀自己呢?”扮演王葆的同学将自己带入到人物身上,并探究其内心世界,发表各自的观点。
在代入角色之后,学生和人物形成共情,能沿着该人物的情感线,去体会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贴标签”式的阅读法不同,学生能更自然、真实地感受人物形象。
(三)鉴赏细节,品析内隐缘由
除了展现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以外,小说一般还会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鉴赏作品的细节,分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探究其中隐藏的缘由。
学生阅读“王葆钓鱼”一段的时候,感到十分困惑。“在这一段中,王葆运用自己的能力,钓到了很多鱼,甚至还有金鱼。这时候有一个熟人经过,他看看鱼桶,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结合王葆的窘态,在深入分析后,学生对其中缘由有了一定了解。学生认为这个人可能知道王葆耍诈,但是因为和其奶奶的关系,又不能直接揭穿,所以态度才会如此奇怪。
在探究事物缘由的时候,教师要让大家深入分析人物的所作所为,探究其行为的合理性,这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事件,也有助于他们产生共情,更深刻地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主旨。
三、鼓励创生,指导自主建构
(一)搭建支架,获取生活智慧
阅读小说的意义,不仅要了解故事情节,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等综合性活动,让他们自主建构。教师利用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提到的问题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探究其中展现的生活智慧,进一步引发他们的共情。
为了让大家领悟到《宝葫芦的秘密》中隐藏的生活智慧,教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宝葫芦一共为王葆做了多少件事情?大家可以运用表格作为辅助,写一下这些事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的结果是什么,给王葆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结合表格支架,学生分析文本的内容,发现一开始的时候,宝葫芦给了王葆一些蝇头小利,但是后续却总是让他难堪,而且难堪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葆才最终决定丢掉宝葫芦。最后学生总结出人生智慧,认识到:如果想要一味地坐享其成,那么最终可能上了骗子的当,得不偿失。
在结合生活进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和文本形成共情,这样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涵,从中获得成长的智慧和体验。
(二)个性批注,反思价值取向
个性化批注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读写活动,不同的学生阅读感悟不同,所以写下的批注也各有差异。教师组织大家交流互动,看看围绕同一个问题是否有不同的见解,并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样也能让大家形成共情,进入到更自然的阅读状态。
学生在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写下个性化批注,发现彼此的观点并不一样。如有学生在批注中提出:“我觉得王葆很傻,他应该将宝葫芦留在身边,并思考哪些愿望不会让自己陷入窘境,只要认真思考,还是可以利用宝葫芦的。”在交流探讨中,有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宝葫芦不是普通人能控制的,它一方面能激发人们贪婪的欲望,另一方面,它也会主动地害人,所以,我认为王葆最后扔掉宝葫芦的行为是明智的。”两名学生围绕这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实际上探讨的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他们最后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王葆存在坐享其成的想法,所以才让宝葫芦有了可乘之机。
在简单批注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整合起来,写成文本,和其他人交流。这样有助于构筑一个共情交流的平台,大家能在讨论中完善想法,锻炼多重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三)实践活动,调整处世方式
设计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从共情状态过渡到改变自我的状态。在实践中,大家能实现知行合一,可以围绕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弱点找到解决方案,并改正。这样学生就找到了成长的途径,学会如何调整处事方式。
阅读《宝葫芦的秘密》的时候,教师组织大家实践:“在故事中,王葆最终克服了自己的问题,成长了起来,那么,你的身上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寻找一下自己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制订一个计划书,设计解决的方案。等一个月后,我们再来检验,看看大家是否改正了错误。大家还可以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自己是如何逐步克服问题的。”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改正问题,认识自我,还让他们读写结合,提升综合能力。
“空壳化”生活教育是导致学生生活理想“低俗化”的原因之一。如果能挖掘整本书阅读的实际内涵,弥补学生空壳化生活的缺憾,则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而要引导大家进入共情状态,体会到作品的内涵,思考作品启迪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故事,理解作品深意。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