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与品读共舞,阅读与写作齐飞

作者: 陈凤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考查的两项教学目标。如何利用“读写结合”教学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议题。如何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大语文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阅读教学的基础,引领学生在细读与品读的融合中以读促写,在通读与选读的推进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一、文本细读,以读促写

布鲁纳指出,学科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图书馆的建造,而是在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中实现知识的获得、加工与整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要立足于文本细读的基础,在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反复揣摩,细心咀嚼,深入研究,在边读边写中实现知识的获得、加工、整合与运用。

1.细读多思,反复揣摩

程颐指出,为学之道当以思为本。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细读多思、反复揣摩不仅赋予了学习动力,而且还在读与思的融合中深化了知识的加工与整合,为写作练习累积了丰厚的知识底蕴。

例如,《藤野先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品析文本的写作技巧。一是读语言。文本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没有慷慨激昂的情感宣泄,也没有直抒胸臆的深切思想,只是在质朴平和的回忆中流露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和敬重。在反复揣摩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习借鉴这种表达技巧,于细腻文笔的表达中流淌真挚自然的情感。二是读结构。文本的结构严谨,形散神聚,在平淡无奇的回忆中呈现了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高尚品质。三是学方法。在反复揣摩中体会文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尤其是文本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洋溢,这条主线贯穿于全文,收到看似无情,却处处有情的表达效果。

2.细心品味,微言精义

文本阅读中“熟读精思”的过程就是细心咀嚼、品味微言精义的过程,要引领学生在文本细读中细心咀嚼其中的语言和情感,在“精思”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只有对经典作品细细咀嚼,品味文中的“微言精义”,才能深得其中韵味。

例如,在“语言要连贯”的写作训练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突出以下三项内容。一是文本语言的连贯。要学习借鉴课本中优秀作品语言运用的方法,从整体上保持语言前后的连贯性。如《背影》一文的语言都是围绕父亲的“背影”而写,前后语言的基调保持一致。二是文本思想的连贯。一篇优秀的作品要主题突出,思想定位清晰明确。如《白杨礼赞》一文从思想上就定位于对白杨树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精神的赞颂。三是文本情感的连贯。文本的情感是主线,这条线贯穿于整篇文章。在写作练习中语言要连贯的同时也必须明确情感的前后连贯,要以稳定统一的情感基调进行语言表达。

3.反复研究,边读边写

新教材观认为,要发挥教材的潜在性作用,应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自我探索、追求、思考和创造。为此,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要强化对于文本的反复研究,在边读边写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创造。

例如,在郦道元《三峡》一文的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初读文本,学习其中语言、结构和情感表达的技巧,尤其是品析语言运用的简洁凝练和韵味无穷的艺术。然后指导学生在反复研究中体会文本在结构方面的独特构思。文本的结构脉络清晰,尤其是对于三峡环境的描写尤为精妙。在反复研究中发现文本的前后内容在整体上有一定的衔接和整合。接着要在边读边写中,以现代文的方式呈现出三峡的景色,并对比分析小古文与现代文在表达风格上的不同,在以读促写中强化学生对于小古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二、文本通读,随文练写

引导学生在充分通读后进行随文练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指出,教育教学要跳出文本、跳出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创新要根植于文本通读的基础上,在随文练写中指导学生融入精读、速读和写读的方法,在把握关键点、增大阅读量的过程中尝试小练笔。

1.融合精读,把握关键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新教学策略,推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运用精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把握关键点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例如,在《蝉》一文的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在把握文本关键点的基础上进行精读。一是读语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的部分段落进行个性化品析,并在随文练写中学以致用。二是读手法。这篇文章和其他的说明文不同,文本中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敬畏,而且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三是读情感。从文末对蝉生命历程的总结性语句中感受对生命的歌颂,也对蝉鸣声的喧嚣进行了换位解读。

2.融合速读,增大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能够显著提高阅读效率。建构主义认为,要在学生的切身体验与合作对话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要积极融入速读方法,引领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提炼核心点,增大阅读量。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关于“新闻”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速读的方式训练学生总结和提炼文本内容的能力,同时在整合相关新闻的过程中增大阅读量,让学生学会把握新闻的关键要素,学会知识的梳理和整合。然后,在读写结合的练笔过程中,引领学生以概括性的语句完整准确地提炼文本的主要信息。此外,在同类新闻的内容整合中,指导学生在比较和整合中将相关文本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和速读,进行读写结合的综合训练。

3.融合写读,尝试小练笔

学习语文,应尝试把写读结合起来,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融合。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出,要指导学生将死的、无用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加工和处理转化为活的、有用的知识。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要在融合写读方法的过程中推进学生在“小练笔”的随文练写中实现知识的加工和处理。

例如,在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的写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小练笔”中对文本进行批注式写作和批改式写作的练习。其中批注式写作的练习,以品析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随文批注,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及时表达和整理。而批改式写作则是以仿写和创新写作的方式,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练习。这里既有模仿的再现,也有创新的解读。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留白处、情感共鸣点、文章余韵处出发,开展精彩的课堂小练笔,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文本选读,学以致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选择好的文本去审读。郭沫若曾指出,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去做。为此,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要强化文本选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中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1.以抄读为本,提升阅读深度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对抄读的阅读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要融入个性化的思考与创新,在学以致用中提升阅读的深度。

例如,在《唐诗五首》的抄读过程中,以王绩《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为例。首先在抄读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诗句的品析中强化对其中语言表达艺术的深度思考。然后在深度品析中指导学生以此句为本进行景色的描写,在选择某处生活、某处景色的描写中直接运用或者以改写的方式学以致用。此外,指导学生整合这五首诗中描写景色的优美诗句,以排比的手法,将诗句进行整合运用。我们在引导学生抄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充分的阅读,读出内容,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深度。

2.以再读为脉,延伸阅读广度

在进行教材阅读的同时,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延伸阅读。乌申斯基指出,智慧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对学生智慧的启迪,要通过再读的深化理解,在延伸阅读广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的组织和整合。

例如,在朱自清《背影》一文的再读过程中,通过分析其中背影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表达艺术,结合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横向比对,并在再读的深刻思考中实现纵向分析,将多元化阅读方法的不同体验进行整合,从内容、语言、情感等多角度深入剖析文本的表达技巧。同时,融合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同样以“背影”为题,选择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背影进行写作练习,尝试采用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仿写练习,并在创新中拓展阅读的广度,整合关于人物的其他作品的写作风格,在读写结合中进行艺术创新。

3.以泛读为枝,推进学以致用

我们提倡引导学生在泛读中积累语言,推进学生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教育的目的是手脑双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要强化手脑并用,以泛读为枝,在多元化、全面化、整合化阅读中实现知识的累积、整合与运用。

例如,在法布尔《昆虫记》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能过于追求阅读的面面俱到,而要以泛读为枝,引领学生在泛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建构写作的思路,学习文本的写作技巧,内化整本书的情感,并在读写结合中学以致用。在写作练习中,首先要科学定位,选择某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某个点进行针对性分析。如《蝉》一文从蝉的生命历程的艰辛以及最后对蝉歇斯底里鸣叫的重新解读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敬畏。然后,要融情于文。写作的内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和生活的气息。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空洞的,没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是枯燥无味的。为此,学生的写作要注意生活教育理念的科学融入,让作品再现生活。

总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多元化教学的开展要在明确阅读的“吸收”功用基础上,积极引领学生多元化、科学化、实效化、整合化阅读,在跳出文本阅读、跳出课堂阅读、跳出语文阅读的基础上融入学生个性化认知,融入生活情境化体验,在“尚自然”“展个性”的原则下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卫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