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

作者: 唐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师范生、中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既有理论的耦合性,也有实践的契合性。红色基因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宗旨意识、革命精神、意志品质、道德操守等将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产生重要作用。

一、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的先进思想因子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思想路线、先进本质、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红色基因来源于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坚定执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理想信念坚定、敢于奉献、心系群众、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等等。

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根本。大中小学生,都是未来中国人才的生力军。特别是师范生,承载着促进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使命,其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质量、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师范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必须有精神指引、动力驱使与理想信念的自信自觉。红色基因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赓续于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引导师范生、中学生传承革命光荣传统,感知红色基因的力量,在学习革命先烈的崇高追求中筑牢思想根基,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激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豪情壮志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奋斗的行动自觉。

二、立德树人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

(一)传承红色教育基因,增强立德树人的道德情感

传承红色教育基因,要深挖红色资源内涵,建立大中小学校红色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打造红色教育高地。

1.设置红色课程。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基地,教师要加强红色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学校的思政课程和德育课程教学之中,形成有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学校可以深挖当地的红色文化优势和特色,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用红色教育滋润学生心灵,助推学生成长。

2.完善考核机制。做好红色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为此,学校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完善教师考核机制。首先,以制度保障红色教育立德树人考核评价的专业性。其次,红色教育立德树人的考核指标和程序要公开公正公平。再次,不能让红色教育立德树人考核流于形式。

3.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展示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红色讲坛、红色阅读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单位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利用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邀请老战士、老专家等进校园宣讲红色故事,让学生接受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

(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坚定立德树人的道德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深入学习“四史”,强思明辨,立心铸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探索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方法;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加强情感培育,将红色文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播的,中华民族是如何站起来、富起来、逐步强大起来的,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改革开放丰功伟绩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从历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3.注重师德的引领作用。师德是教师职业赋予的重要操守。筑牢德性修养,方能夯实职业根基,彰显示范效应,保障育人效果。首先,立德是立足教坛的基础。要成为一名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其次,立德是示范之源。作为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的榜样,教师应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力行师德规范,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再次,立德是育人之本。师之无德,教之无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的主旨内涵是立德,立德方能正己,正己才能律人。教师立德树人,必须集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用高尚的人格、和蔼的态度、端庄的仪表、丰厚的学识去面对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德性修养。“传道”是育人的核心。教师“传道”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授业”是育人的关键。教师“授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育人质量。“解惑”是育人的重点。教师“解惑”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深入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传承红色奋斗基因,笃定立德树人的道德行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1.搭建育人平台。教师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搭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2.讲好红色故事。教师要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探索红色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主题宣讲活动;围绕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讲好经典红色故事,讲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真理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把小我融入大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教师要立足时代需求,根据学生的学情,依托数字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手段,生动鲜活地呈现英雄人物的形象,生动讲述经典红色故事,让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立志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3.培养良好的品德意识。新时期学校立德树人工作,重在培养学生的“明戴德、贵诚信、尊传统、知敬畏”的道德意识。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戴德意识。陈寿在《三国志·骆统传》中说:“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戴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立德树人要先树感恩之德。必须教育学生要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对师长的教诲怀有感恩之意,对社会的帮助存有感恩之情,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人生品格,做到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报恩之事。其次,应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是立国之道,做人之本,修德之基。我们结合学生的价值观制定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方案和实践途径,让学生在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再次,应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生命意识、法治意识,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对提高师范生道德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本文是“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师范生立德树人培养路径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ZJGB2021260]

作者简介:湖南省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