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夹生课”

作者: 殷学忠

《狼牙山五壮士》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红色经典课文。听很多教师上这节课,发现他们都会套用这样的模式:课始梳理、概括故事,接着师生交流并提炼小标题,然后循着故事主线,逐步研读描写五壮士动作、神情和语言的句子,其间穿插寻找描写群体和个体的语段,并加以区分辨析,讨论这样描写的好处。在多种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整节课书声琅琅,交流充分,教学效果看似良好。执教者和听课者都感觉课上得有理有据,逻辑自洽,甚至可圈可点,技能和情怀一点都不缺。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王荣生教授对课文功能类型的划分,《狼牙山五壮士》指向“定篇”,即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具体而言,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感受革命文化,又要落实读写一体的学习目标。实践中,采取两者齐头并进的方式,容易顾此失彼,把课上成“夹生课”。试想,学生刚进入故事情境,情绪刚被调动,教师突然一句“这是点面结合中的‘点’,那是点面结合中的‘面’”,硬生生把学生拉回现实。如此,一节课上,学生在“入戏”与“出戏”之间反复跳跃,不大可能情绪饱满,轻松完成学习目标。

为此,不妨站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视角,审慎处理教材,统筹安排学习任务。依笔者愚见,教学此类课文,可以设置两个学习板块:一个板块主要学习“故事”,一个板块主要学习“要素”。这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线明晰。

第一板块学习“故事”,旨在引领学生实现语言积累,潜入文本,尽情朗读。在这个板块中,教师不该用琐碎提问割裂情境,以“概括小标题”的名义分解故事,而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富有情感的语言连缀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师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英雄故事,表达真情实感。可以说,感知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成为这个板块的“独当之任”。这样教学,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处理。

第二板块学习“要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以及进行实操。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充分用好课文这个“例子”,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师生首先共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帮助学生分清楚什么是“点的描写”,什么是“面的描写”,讨论、理解“点面结合”的益处和必要性,以及“点面结合”的呈现方式,此为“扶”。然后,对于剩下的“战斗部分”,教师可放手由学生分组讨论,展开自学,其间让学生趁热打铁,练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实现有效迁移,真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回顾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之所以会出现“夹生课”,是因为不少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解读文本的方式呆板,同时课感迟钝,青睐于按部就班地上有固定流程的课。对此,须擦亮眼睛,不让“夹生课”以次充好,混迹于课堂。为避免出现“夹生课”,教师需要以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精进的专业学识来对待教学,及时复盘反思,戒“懒”戒“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山东省曲阜市鲁城街道春秋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