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研修“向心圈”助力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困境突破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红霞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引擎。学校作为落实课程改革的基层单位,肩负着加强校本教研体系建设、提高校本教研品质的重任。为厘清校本教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得怎样”等问题,本期刊发一组相关文章,呈现不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科发展趋势,组建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共同体,变革研修模式的具体案例,希望能对大家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有所助益。
【摘 要】针对区域教研存在的“能力不均”“质量不高”“辐射不广”等现实问题,可梳理、归类、综合相同或相近学校教研组的研究主题,聚合并提炼核心研究领域,形成区域研修“向心圈”。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圈内、圈际联动研修形式,保障校与校之间经验互通、资源共享、师资同培,实现学科研训的深度开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区校教研训一体化;“向心圈”研修
一、审视:区域教研的现状思考
区域小学语文教研一向以主题式教研为主要形式,在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学科教研队伍的日益壮大,主题式教研面临以下困境。
(一)能力不均:主题的确定缺乏卷入力
区级教研主题往往围绕区域课程改革或学科关键问题等重难点来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区域内研训方向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实践中,由于各学校语文教研团队的研究能力不均衡,区域内部出现了“强校一马当先,弱校按兵不动”的尴尬局面,使得原本旨在实现从区到校、全员卷入的主题式教研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质量不高:过程的展开缺乏聚合力
据调查统计,区内各学校都会设立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研主题。这些主题虽然代表了学校语文教研团队最新的研究方向与最迫切的研究需求,但存在选题零散、浅尝辄止、各自为政、重复研究等问题。这不仅造成区域研训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而无法集中力量推动区域教学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研活动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三)辐射不广:研评的实施缺乏覆盖力
区级教研活动因其研究主题的集中性、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而具有较强的引领、示范功能。然而,此类活动往往受到场地、时间以及专家等因素的影响,以“骨干课例+专家讲座”为主要形式,导致覆盖范围和参与广度有所限制。区域内难以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研训展示平台,更难以设计出一套面向全体教师的评价体系。
二、理解:“向心圈”研修的内涵解读
为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创造力,突破区级小学语文主题式教研面临的困境,“向心圈”研修应运而生。它是介于区级教研与校本教研之间的研训模式,通过聚合具有相同或相近研究主题的学校教研团队,提炼研究重点,聚焦研究核心,增强研究引力,在整合研训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校与校之间的深度联动(见图1)。
为实现“向心圈”研修有序有质地开展,区域从联动次数、联动人次、联动成果三个维度对联动计划进行量化,不仅要求“学期有联动”,还要求“学年有联动”。如,圈内联动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圈际联动每学年至少开展2次,使联动研修成为“向心圈”研修的常规形态。此研训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序规划,深入主题。以区级教研项目为引领,统摄区域语文学科研究重点,通过梳理、归类、整合,将各校语文教研组按相应研究子项目加以规划。加强校际间联动,促进各校研训资源、路径等的迁移应用,在优势互补中实现专项教研的精准聚焦与深化。
二是以校带圈,以圈促面。发挥区域语文学科骨干团队在专业发展上的辐射、引领作用,输出先进的教研理念、研训模式,带动教研力量比较薄弱的学校共同进步、协同提高,促使同一圈内每一所学校的教研状态都发生改变,教研品质都得到提升,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三是躬身实践,经历成长。“向心圈”研修的最大特色是既承接区级教研项目,又立足校本教研主题,让每位语文教师参与进来、行动起来、思考起来,在“向心圈”的建设中亲身经历研究的有效发生和开展,并将收获反哺日常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施:“向心圈”研修的推进路径
结合区域实际,“向心圈”研修在保护校本教研原有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小学语文深度研训真实发生。
(一)聚合:基于研修主题,形成“圈”域
聚合,即将散漫、无序的事物依据一定的主题进行整理归类。在前期区域调研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有意愿参加“向心圈”研修的所有学校的语文教研主题进行聚合,结果如下。
1.主题聚合,构建领域内容
以区域各校语文学科研究主题为基础,结合学科本身的研究重点及研究团队的力量强弱,通过研究主题的聚合,可形成若干研究领域,如大单元设计、整本书阅读、课堂范式等,以此作为“向心圈”研修的基石。
2.人力聚合,吸纳领域骨干
在确定研究领域的前提下,区域进一步聚合同内容领域中的优质师资,如特级教师、区域名师、区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组建“向心圈”核心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圈内各校学科中坚力量的引领作用,为不同领域的深度研修提供人力保障。
3.方式聚合,展示领域特色
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研究方式。可对各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式进行梳理、提炼、深化,形成特色。以“整本书阅读”为例,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关注学生的“读”,如为什么读、读了什么、怎么读、读得是否有效,在研究方式上更侧重于多层面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强化阅读体验,交流阅读经验,梳理阅读方法。而“课堂范式”领域的研究会更多地关注“范式”本身是什么、怎么建构、如何操作等,在研究方式上更侧重于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并基于数据或课堂实录进行微格分析。
总之,多维度聚合,高度凝聚区域研训要素,能为“向心圈”研修的开展保驾护航。
(二)调整:梳理领域重点,锚定“圈”核
规划各校教研组的重点研究领域后,还需据此调整研究内容,形成“向心圈”的“圈”核,即核心主题。具体而言,核心主题的调整有如下3种方式。
1.结合课改热点调整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重要理念、关键概念为研究重点,可明确“向心圈”研修的核心主题,保证教研方向“不偏离、在轨道”。以某“向心圈”为例,圈内4所学校的学科研究方向均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关,分别为“基于群文阅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习作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工具的设计与运用”。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研究热点,该“向心圈”确定以“基于统编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作为研修的核心主题,呈现不同学校既有重合又有差别的研修态势。
2.结合区域重点调整
积极对接区域最新的学科研究重点项目,可进一步提炼和明确“向心圈”研修的核心主题,保证区域课改要求“有贯彻、在落实”。以某“向心圈”为例,圈内5所学校的学科研究主题均与课堂范式有关。结合区域“强化学科实践,变革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变革动态,该“向心圈”以“学科实践: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作为研修的核心主题,探索素养时代学教方式变革的新动向,助推区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进阶,有力支持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3.结合学校难点调整
“向心圈”研修的核心主题还可结合学校学科教研实际需要,在梳理校本研修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保证校本教研“有反馈、在前进”。以某“向心圈”为例,区域监测显示圈内4所学校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升。恰好这些学校的学科教研主题均与表达能力培养有关,多以写作支架的搭设为抓手。在校际交流、观摩后,该“向心圈”将研修的核心主题确定为“小学生写作支架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这既是圈内各校校本教研主题的体现,又是整个“向心圈”开展深度研究的落点。
(三)向心:加强研修引力,稳固“圈”层
为加强“向心圈”内各校研修的“向心力”,充分发挥“圈”核的引力效应,还需要通过研修制度的完善、研修梯队的布局,以及引领团队的组建等举措,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地构筑“向心圈”的“圈”层,为“向心圈”研修的开展提供稳固的保障机制。
1.制度规划为基
完善研修制度,实施闭环式管理,可保障“向心圈”研修的品质和强度。学期初建立“向心圈”工作联络群,明确具体可行的“向心圈”研修运行制度、学期规划、研修行事历和活动安排。每次活动前,细化研修活动方案和研修要求。活动后,及时做好听评课记录表、公开课教学设计、观点汇报发言稿、活动报道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存档工作。学期末撰写活动小结,召开“向心圈”总结会议,回顾研修历程,交流教研经验,颁发各项奖状,等等。如此,通过前、中、后全阶段的制度执行,为“向心圈”的发展规划提供支持。
2.梯队建设为径
“向心圈”研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校教研团队的通力合作。教研团队的梯队建设成为强大的内在引擎。以某“向心圈”中的A校为例,在该圈组建之初,该校分“研修骨干先行、梯队格局打造、全员卷入参与”3个阶段,促进层级联动的“向心圈”教研模式有效落地。具体而言,活动中,校内骨干教师作为先锋,通过示范引领增加团队的教研投入。以此为契机,学校选择有发展意愿、专业能力的教师组建第二、三梯队,形成梯队连带发展的格局。随着“向心圈”研修的深入和研修平台的搭建,全体语文教师卷入其中,互助共长。
3.团队引领为标
为推进“向心圈”研修在专项主题上的深入,区域组织区教研员、名特教师工作室、学科骨干以及外聘专家等组成“向心圈”引领团队,定点跟进,或引导,或诊断,或评价。引领团队的加入为“向心圈”活动的开展领航定向,使其成为区域小学语文教研的风向标。
(四)运行:选择联动模式,增加“圈”辐
在形成“向心圈”的前提下,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联动方式,整合圈内和圈外各方资源,使校与校、圈与圈之间共享资源、合作探讨、取长补短、互相帮扶,保证“向心圈”稳定运作,增加校本教研在“向心圈”内的辐射力度,进而推进深度研训。
1.方法迁移,嫁接经验
“向心圈”内,学校结合主题研修或资源调配的需要,建立团体对接模式,参与目标学校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备课、听课、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在观察、对话、反思中提高本校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训能力。以某“向心圈”的研训活动为例,B校的语文教研组来到C校,全程参与学习该校“‘四环一链’模式下的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主题研训活动。活动中,B校教师细致观摩研训过程,模拟研训角色。后期,B校教研组试用C校的研训模式,在借鉴、改良的基础上实现教研经验的“平移”,获得良好效果。
2.任务驱动,卷入全员
在教研活动前提出教研要求,让教师带着具体任务参与“向心圈”的研修活动,可优化教研效果。以某“向心圈”的研修活动为例,针对部分教师教研参与度不高、研讨程度不深的情况,按照活动流程,将整个教研任务划分为若干子任务,如教学解读及设计、课件制作及运用、作业设计及指导、课堂观察及记录等。研修前,先进行分组,让教师带着任务参与活动;研修后,现场抽取各组代表,交流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感悟、思考等,以确保人人卷入。任务驱动的方式避免了个别教师成为教研旁观者,盘活了整个“向心圈”的教师团队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研修内驱力。
3.做好衔接,深耕一域
在“向心圈”领衔校的引领下,各校围绕教研主题,以接力形式在圈内连续开展研修活动,促使团队深度探究。如某“向心圈”中的D校于3月以“基于学习单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研究”为主题,进行课例展示。4月,E校在D校的研修基础上,开展以“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大单元教学进阶研究”为主题的研讨活动。5月,F校在D校、E校的研修基础上,以“‘四环一链’模式下单元学习任务群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为主题,进行学期阶段性汇报。这样以彼此的研修成果为基础开展研训活动,环环相扣,变囿于一时一事的短期主题研究为指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长期行为,改因“单兵作战”而陷入教研困境的一校自修为协同发展的集群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