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夯实基础到项目开发
作者: 吴小琴
【摘 要】为推动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通过“夯基式教研”“养成式教研”和“项目式教研”,开展系统化的校本教研实践。“夯基式教研”帮助教师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设计;“养成式教研”聚焦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分阶、分层的研训路径,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项目式教研”通过内容细化、方式活化、管理优化,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创新水平。这三种教研模式的实施,营造了学校内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围,形成教研相辅、学教相长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教研项目
语文学科作为主科带给教师较重的教学压力。这就迫切需要青年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能担重任。笔者所在学校共有93位语文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周岁。为建设好这支庞大且年轻的队伍,在“学贵心悟、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指导下,学校语文教研组坚持“以教师成长为中心,以教学实践为基石,以课题研究为驱动”的教研训一体化路径,逐步形成了进阶式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夯基式教研巩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养成式教研系统化培养青年教师,通过项目式教研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平,由此真正实现教师成长轨迹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夯基式教研:融入日常,学教相长
夯基式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实际需求和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系统化研修模式,涵盖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和赛课等形式。通过这些常规化的教研活动,教师能在反复实践和反思中深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解,逐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集体备课
实施五步常规备课制度(如图1),能助推校本化集体备课体系逐渐完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深化。他们多维度思考教学设计,反复研磨教学方案,通过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提高教学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可以说,这种备课机制兼顾了教师的自主学习与集体协作,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课例研究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会遇到各级各类的展示活动等,这时候需要聚力开发精品课例。对此,学校语文教研组将组内有限的资源聚集起来,以课堂实际问题和现象为链接点,明确研修流程,形成链式研课模型(如图2)。例如,某位教师在承担执教观摩课的任务时,首先通过自主听课发现课堂中的具体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诠释。接着,语文教研组为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对这些策略进行课堂验证。最后,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并完成经验总结与推广。此流程结束后,可进行新一轮的研课,形成一个教学改进链,从而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
(三)赛式拼课
赛课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研训形式,通过公开展示和同行评议,激发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推动教师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基于此,学校构建了拼课机制,即通过打造多样化的课堂展示平台或赛课模式,让教师围绕相应主题或内容“比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借助新教师亮相课、师徒同课同构、同组同课异构、学校学科赛课、集团团体赛课等形式,形成“LPPR”模式(如图3)。它为整个教学团队带来共同进步的契机,能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养成式教研:逐阶提升,分级培养
学校依据青年教师发展培养规划,开展分层、分级培训。入职一年、两年、三年的新教师分别建组,抓住入职后前三年的成长关键期,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以课堂为主阵地,可分“入门、规范、成型”三个阶段分别明确青年教师的定位。
入职一年的教师定位为“学做称职好老师”。他们要掌握技能、管理班级、上好常规课,做到课堂合格、育人合格、书写合格、沟通合格等。
入职两年的教师定位为“做一个会上课的好老师”。他们通过研磨导师的课、同伴的课、录像课、观摩课,阐述自己眼中的好课。还需要通过三个入门考核,即教学入门、科研入门和学生管理入门,进一步深入理解并运用教学与管理技能,增强在课堂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能力。
入职三年的教师定位为“做一个会思考的好老师”。他们要通过“我的一课研究”“一课时的作业”“一课时的大任务”,展示最得意的一堂课。最后应达到三个合格标准: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方面初见成效,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个人特色,具备独立开发个人课程的能力。
(二)明晰路径,满足需求
在上述目标框架下,学校通过“三阶学习”体系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确保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得到满足。
对于入职一年的教师,应以实操型训练为主。要通过即时操练、小组评价、专家指导和自我修炼四个步骤,帮助教师快速达到目标。具体而言,即时操练使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运用所学。小组评价使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促进彼此之间的协作与学习。专家指导环节让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专业建议。最后,通过自我修炼,教师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能力。
对于入职两年的教师,应侧重于专题学习与智能学习相结合。他们主要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设计和课堂演练等活动,深入理解和应用教学理论。其中,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系统的知识更新,教学设计和课堂演练引导教师在拟真环境中反复实践,增强课堂应对能力和灵活性。之后,专家点评,进一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优化教学策略。
对于入职三年的教师,应倡导智能学习实践与实用性积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其教学技能。学校还依托公众号,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分享教学成果的机会,打造一个协作研究的平台,帮助教师在分享和交流中共同进步。
以上学习路径充分考虑了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到第三年各阶段的成长需求,提供了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支持。
(三)丰富形式,以展代训
本校青年教师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经过数年的发展积累,该公众号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练兵”的舞台。可借助公众号,以作业展示代替培训,追求更灵活的学习形式,倒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激发学习内驱力。表1是入职后前三年教师设计的作业。
三、项目式教研:重视科研,全员卷入
学校对科研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有机整合,从而让科研发挥引领指导作用。为此,学校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三合一的项目式教研,在项目式教研中努力实现“内容细化、方式活化、管理优化”。
(一)内容细化,充分开展主题教研
在项目式教研中,学校力求语文教研组通过主题教研的方式,聚焦各类课题,以问题为切口,以案例剖析研讨为载体,引发教师参与科研的需求,使其主动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教师不仅是学习者,还是研究者和实践者。这有助于打破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面,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在项目式教研过程中,有以下三点值得介绍。
1.项目主题的确定。主题的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围绕学校的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选取子课题进行研究,如中段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任务链教学研究与实践”;二是来源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共性问题,由负责人征集问题并进行梳理,筛选整合成一个集体研究的主题,如低段的主题是“紧扣语文要素,提高第一、二学段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三是来源于各负责人的课题,如高段的主题是“大单元教学”。
2.项目负责人的确定。负责人对主题研讨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须具备一定的团队领导能力和协作能力,其次学科专业水平较高,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负责人可从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中进行选拔。一学年中确定10人作为各个具体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3.活动关键词的把握。围绕主题,分级设定目标,确定每次活动的关键词,强调循序渐进,做到“一研一得”,体现科研的效果。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段每月的活动关键词如下:9月是“了解大单元”,10月是“课堂实践”,11月是“学习实践”,12月是“反思总结”。低段每月的活动关键词如下:9月是“表达要素”,10月是“表达支架的运用”,11月是“引导与汇报的规范化”,12月是“学生表达能力测评”。
(二)方式活化,全面开展深度研讨
项目式教研以全教师卷入、全过程卷入、全内容卷入为特征,将教师内在需求与外在动力进行融合,让教师拥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分享、合作、沟通等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进步。
1.全教师卷入。在项目式教研中,要让所有组员都能参与每月两次的主题教研。每次活动确定三名准备上课的教师,提前三天确定课题。三名教师分头准备。活动前一天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一名教师执教,两名教师说课。其余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观察记录上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状态。这样可在有限的教研时间里,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评课环节的重点是“聊课”:主持人根据关键词抛话题,组员根据关键词和课堂情况展开讨论,最后总结综述并明确后续的研究,从而保证研讨的“质”。
2.全过程卷入。研讨前期,人人分享自己学习的相关理论、对教材的解读;研讨中期,除上课人员,人人参与观察记录和讨论;研讨后期,人人根据关键词和聊课重点,在组内进行试课。整个过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做到延伸研讨的“线”。
3.全内容卷入。研讨不仅仅停留于一节课,还涉及相关理论的介入、相关课例的观摩、相关文章的学习。如为完成“单元整合教学”,在观摩课例、学习理论之后,教师还要研读教材、确定板块、模块分工、设计作业等。全内容卷入,实现了每次研讨有话题,每个话题有理论、有实践、有反思、有提升,真正拓宽研讨的“面”。
(三)管理优化,进行捆绑式整体评价
捆绑式整体评价,避免了放羊式研修的弊端,主要由各负责人开展活动策划,由科研室引领,安排活动时间,组织总结。每个项目组配备领导全程参与指导,最终由学校进行全面评价。在项目式教研中,管理制度是提高研修效果的强有力保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捆绑领导与专家。学校每位领导联系一个项目组。每次活动该领导全程参与,查看内容设置和活动安排,听项目组组长的活动小结和组员的经验交流,点评研修效果和研修模式的可行性,反馈亮点,提出改进意见。如果某个项目有专家指导,那么该专家将全程参与活动,包括前期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对每次活动进行针对性指导。
2.捆绑科室。教研活动的过程与内容捆绑教导处和科研室。期初的方案、期中的研修内容、期末的阶段性总结由科研室进行把关、指导与引领。组织方式、研讨程序则由教导处安排与落实。最后的评价则由两个科室联手开展。
3.捆绑教师团队。课堂教学把新教师跟导师进行捆绑,新教师上汇报课,导师上示范课;项目组组员的科研成果跟项目进行捆绑,组员的文章主题和内容来源于教研活动;优秀教研组的评比跟项目组组员的成绩进行捆绑,综合活动实效和科研成绩进行评选。
通过深入实施夯基式、养成式、项目式教研,学校成功构建了基于教师成长轨迹的校本教研体系,有效推动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能力的提升。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与科研上的全面发展,还通过持续的研修与反思,形成了学校内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围,最终达成教研相辅、学教相长的良性循环。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